北京教育考试院21日出台的政策规定,明年高考报名须具有本市正式户口。虽然异地高考方案并未出台,但这已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的非京籍考生暂不能参加北京高考。11月22日,广东公布的政策同样规定,非本省户籍考生高考报名仍未放开。
作为高考改革最受瞩目的“硬骨头”,异地高考屡屡被提上公共政策议程,公平合理的异地高考政策,是时代变化的要求,是公民发展的要求,也是十八大报告中“机会公平”的题中之义。
教育是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区域间的高考壁垒是改革滞后于时代的消极表现。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于斯,长于斯”的传统生活模式已经被打破,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虽然不具备当地的户籍,但他们为城市发展、社会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已成为事实上的“当地人”。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他们的子女理应像当地孩子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拥有公平的考试权和被录取权,这是社会公共福利应有之义。
如今,接受高等教育更多的成为公民的个人权利,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前途。计划经济时期,大学生录取名额少,高考主要承担着为国家选材的职能。而目前,全国大学平均录取率超过70%,高等教育更多地承担起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个人发展的职能。只有稳步推进异地高考,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个人发展的需求。
对异地高考的关注,也反映了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机会公平的阐述所引起的共鸣。在期待异地高考政策出台的过程中,人们期待的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从更深层考虑,这是对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渴求。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异地高考的全面破冰。
目前,不少地方已经释放出积极信号,黑龙江、安徽等地将于2021年开放异地高考,山东、福建也明确将开闸时间定格在2021年。北京、广东作为人口输入大省,对于防止“高考移民”、防止城市人口过度膨胀、维护本地户籍考生的利益,有着更大压力,这就需要当地政府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尽早酝酿出成熟方案,尽快对接民众期望,为异地高考全面破冰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