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高考,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21年是个极为关键的年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未来高考改革的蓝图。根据教育部的部署,今年上半年将发布总体方案以及和高考改革相关的各领域的实施意见。
随着全国“两会”会期临近,今后高考到底怎么考,无疑又会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这次的高考改革,动的可不仅仅是高考的考试方式。”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近日接受文汇报记者独家专访时直言,社会大众对于这次高考改革的高度关注,某种程度上可能过于局限于具体的高考科目改革—实际上,这次高考科目的改革,只是整个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小部分。
根据此次改革方案,今后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再是高考几门科目的分数这么简单,以后的高考相当于“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统考成绩”。
高校的招生录取“流程”也将有所改变:高校招生录取的权力将从招生处转到以教授为主的招生工作委员会,而招生处将只是一个服务和执行机构。
对学生、学校来说,这一轮改革的意义都是深远的、产生的影响将是实质性的。
1、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一次全方位、总体性的改革,看点远不止高考考试方式和科目的转变。
记者: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社会上对于高考改革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今后的高考到底怎么考,教育部表示今年上半年将出台总体方案。对于这次高考改革,您有什么看法和评价?
杨东平:我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自从《决定》出台以后,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媒体,包括教育界的一些人士,大多数人对高考改革的关注比较狭隘,基本局限于今后到底考几门科目、考几天、成绩怎么算等问题。英语到底还重不重要,该花多少精力等等。
虽然高考改革的话题持续升温,但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次《决定》中所涉及的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其范围和内容要远远超出高考改革。
其实,高考制度是由考试制度、招生录取制度和配套的服务保障政策构成。过去的教改和舆论关注的主要是考试制度,而这次改革,把后面两者也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在新的高考制度设计中,比较重要的是实行分类考试,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技能测试”的方法,不再与普通院校的学术水平考试“陪绑”。本科院校的考试成绩则由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成绩统筹形成,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例。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决定》,可以发现其所包含的教育考试改革内容异常丰富,高考改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次的改革力度也是空前的。
记者:可否请您就这个问题具体解读一下?
杨东平:至少有三个层面值得关注。一是分类考试。今后高职院校推行分类招考、注册入学。这就意味着一部分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提前划拨出去,不用再和其他人一起参加高考、过“独木桥”。
二是多元评价。根据这次改革的要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考改革是同时推进的,学业考成绩要纳入高考。所以,今后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就不再是高考几门科目的分数这么简单,今后的高考相当于“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统考成绩”。当然,“综合素质评价”到底怎么评价,是一个全新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