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常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孩子的学习亦然。
抓住培养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就是得“天时”。
荀子觉得积小流,则成江河;积跬步,乃至千里。而我认为,养习惯,遂会学习;会学习,以成佳绩。教育心理学上把6、7岁至11、12岁的孩子划为童年期,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则认为该阶段的孩子应该让思维具体、守恒、可逆,在性格上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我们愿孩子不失幽默,却也暗藏睿智;我们盼孩子有些依赖,但更显独立;我们想孩子懂得坚持,更深谙取舍。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百变。听听我们的课堂,时而恪守教规,时而幽默诙谐,时而语调轻柔,时而彰显情仇,时而语无伦次,时而畅诉诗意;看看我们的孩子,或者正襟危坐,或者“手舞足蹈”,或者结伴成群,或者单枪匹马,或者抓耳挠腮,或者胸有成竹。他们挥洒汗水,收得硕果,他们极尽快乐,充满活力,拥有收放自如的学习习惯,我们一直在路上。
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就是得“地利”。
“孟母三迁”,只为给孩子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让这个道理显得不言而喻;一日,农家子弟刘邦亲眼见到秦始皇出巡的仪仗,心生感慨,一改颓废,立志成大业,才有汉高祖刘邦,这是学习环境;上课设立奖惩机制,优者扬,获众人赞美,得评价高分,违者惩,施个人才艺,显鬼灵金怪,在寓教于乐中学习。
博采众长,教学相长,得“人和”。
俗话说:心有灵犀一点通。老师和孩子的配合默契程度,孩子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孩子对老师的认可度,老师对孩子用心程度,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若即若离的距离,严慈相济的教学理念,SEC教育法。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成为学习的主导。成就孩子,我们一直在路上。
“行百里者半九十”,多相信孩子一点,多给他们一点发展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远离半途而废,唯青春与梦想不可辜负。想必生活不止眼前的自得,还有诗和远方,愿我们携“天时地利人和”一同到达梦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