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关于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法案。这一禁令将于今年9月开学时生效。
按照新规,在校小学生和初中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时均不得使用手机,除非出于教学目的,或是残疾儿童的特别需要。高中学校可自愿全部或部分执行此手机禁令。除手机外,新法案还规定禁止使用包括平板电脑和手表在内的所有可联网的通信设备。
此消息一出,立马在网上引发热议。多数网友表示赞成、支持,并希望我国也能实行这样的规定。
说起手机对孩子的危害,谁都能说上一嘴,比如损害孩子视力、脊椎,让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被一些网络低俗文化侵蚀,影响身心健康等。在校园场景中,手机还会消解学生学习热情与注意力,霸占其课外活动时间。久而久之,一些意志力较弱的孩子就会患有“手机瘾”,对手机之外的世界提不起兴趣,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这些危害,也是法国在法律层面禁止中小学生校园玩手机的现实依据。不仅法国,意大利、希腊和英国等国家,都限制在校中小学生使用手机。
抛开“对与错”不谈,出台禁令起码释放了一个坚定的态度。而我们,也亟需一个这样的态度。
目前,我国基本没有在法律或国家层面,对中小学生校园玩手机做出明确规定。只是在现实中,大多数中小学对学生带手机进学校明令禁止,还出现过学校当众开“手机销毁大会”的“壮观”场面。这种用力过猛的现象,根源也在于缺乏一个权威、统一且坚定的态度,导致学校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学校销毁学生手机等行为,虽一直有反对的声音,但也缺乏相应的有力制约。如此,即使禁止中小学生校园玩手机的事实一直存在,但结果很难与预期相符合。
反而是,对于到底要不要全面禁止中小学生校园玩手机,长期以来争议很大。赞成的,当然不难理解,他们着眼于手机对学生的危害。而质疑者则认为,比起危害,手机为学生提供的方便更大。在及时与家长联系、确保家长随时知晓孩子情况——尤其是人身安全等方面,手机不必可少。再者,在不少人眼中,手机对学生的危害,主要并不在校内,而在校外,只禁止校园玩手机无济于事。
这样的质疑自有道理,它强调学生与手机全面而真实的关系。进一步说,手机本没错,保护孩子不被手机坑的关键不在于“禁”,而在于让孩子对手机有一个正确合理的认识,并在使用中得以规范。毕竟,现代社会,手机已经是必备品,要让孩子与手机完全隔绝,几无可能。
其实,这也传递出了一种对中小学生玩手机的真实态度,即“一刀切”的倾向不可取,即使禁得了学生校园玩手机,禁不了学生对手机的迷恋心,结果也是徒劳,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办法弄到手机玩,顶多换个玩的场所而已。
从这个角度说,完全照搬法国禁止中小学生校园玩手机的做法,可能也会引发一些人的反对。毕竟目前一些中小学对手机的实际禁止,也带来了不少麻烦,也难言效果有多好。当然,这绝不是说要对中小学生玩手机一味的放纵,放纵带来的伤害只怕更大。
怎么办呢?如果要兼顾赞成者与反对派的感受,或许只能采取一些较为温和折中的办法,比如在校内,探求相对的禁止,对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基本诉求,给予满足,杜绝不合理、过度使用手机,避免绝对禁止带来死板机械;在校外,以家庭为主体,社区等社会层面配合,引导、管控、监督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当然,这就对学校、家长等群体提出了较高要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有赖于出台一套既态度明确又细则可行的规则,供各方借鉴参考,规范自律。
无论如何,对待中小学生校园玩手机的科学态度,应该兼顾原则性和人性化两个维度。最大限度规避手机对学生的伤害,让学生最大化受益,是应该追求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