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金博宝188官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探索化学师范教育新模式 如何,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探索化学师范教育新模式
4月1日上午九点,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6会议室座无虚席,欢声笑语不断,第233期“快乐周末谈”活动如期举行。大家围绕“如何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各抒己见,“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考试不要临时抱佛脚,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要真正学到本领,感受学习的乐趣”“阅读英文文献,最主要的是找出关键词并且注意单词的衍生意思。”特邀嘉宾——学院杨春明教授对同学们的疑问一一作答。作为学院学生培养的品牌项目,“快乐周末谈”是学院创新育人的一个缩影。
早在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理工教融合”的化学化工人才培养模式,并致力打造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平台。2010年,学院在“理工教融合”的基础上,开设培养拔尖创新本科人才的“浩青实验班”,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进行一对一科研学术指导和个性化培养,目前各届“浩青实验班”学生就业率均达100%。
在近10年的探索实践中,湖南师大化工院始终以学科特色建设和科研基础创新为抓手,将“理工教融合”、分流培养和全程跟踪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融合-分流-跟踪”的化学师范教育新模式,培育出一大批综合型化学师范领域拔尖人才。近年来,化学学科在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中始终排名前1%。
“理工教融合”: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教育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对于教师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从未间断,但总有点事倍功半的感觉。“教师教育工作存在着不系统、不全面的状况,主要是因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割裂、课程设置融合性不足、轻基础重结果的培养取向而产生的所育学生创新能力不够、发展口径过窄的问题。”湖南师大化工院党委书记于凤江直指症结。
如何扫清障碍,突破壁垒?对此,湖南师大化工院在深入研究国内同行办学状况、论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理工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依托姚守拙院士领衔的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和“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等4个省级教学团队,围绕“将前沿成果融入教师教育”的主题,组建起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其中,50%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研究经历,5名“芙蓉学者”、“潇湘学者”特聘教授,2名全职英籍特聘“百人计划”教授均参与本科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名师讲坛、创新项目团队攻关、师徒结对等形式,将最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以研促教,以教兴研的良性循环。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理学的综合性,突出工学的宽泛可选性,注重教师教育的实践性与技能性。规定学院各专业学生,均可选修教育学,基础课程一、二年级全部打通,三、四年级专业课程也可互通,全面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努力提供多样化课程选择。推行能力培养四年一贯制教育模式,即教师教育四年一贯制、双语教学四年一贯制、信息技术教育四年一贯制,不断实现宽口径、综合型的教育培养目标。
近年来,学院“理工教融合”的教育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各专业学生在全国、省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化学专业学生在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与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1项,在全国师范院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邀请赛中获得一等奖2名,全国高等化学专业师范素质大赛中也分别获得1个特等奖和4个一等奖的佳绩。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是目前国内高校化工设计领域的顶级赛事,从2011年至今,学院工科专业学生共获得了1个全国特等奖、2个全国一等奖、6个全国二等奖和7个全国三等奖的骄人成绩。
“分流培养”:创新驱动、因材施教的专业教育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不仅要坚持和达到对教育人才综合培养的要求,也必须要坚持创新驱动,因材施教,全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湖南师大化工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守拙表示,学院在深入考察调研办学现状、反复论证培养方案目标与可行性的基础上,采用分流培养的方式对化学教师的专业教育进行创新研究与实践。
学院秉承创新驱动、因材施教的原则,精心打造了以“浩青实验班”为代表的,针对不同发展志向本科生的创新性教育教学方案。专业教育中,以各年级浩青班为牵头,带动全院学生积极投入科研创新中来,展开“新时代化工力量培养活动”。要求浩青班学生以“1+2”形式与其他专业学生组队,30位导师从头至尾进行指导与帮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确保资料查找等工作顺利进行,学院分配专门自习室给参赛者,为学生的创新研究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自2011年以来,化工院以“浩青实验班”为抓手,用局部推动整体,形成了“针尖式”的专业教育发展趋势,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科学精神和优秀创新意识的本科拔尖人才,迄今为止每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达70%以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对湖南师大化工院毕业生评价到,“新进的研究生进入研究状态的诱导期短、英文能力很强、学风扎实,勤奋踏实。这反映学院本科教育很成功,当然也反映老师们为本科教育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值得其他学校学习。”
分流培养不仅需要创新专业教育形式,还要以德育引领为辅助手段。学院以“快乐周末谈”师生交流活动、“坐拥麓山?心怀天下”主题教育活动和“以本为本”教师接待日活动为载体,多样化创新活动形式,通过“辅导员+专兼职导师+大学生”三元互动工作平台的搭建,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同时,以“快乐周末谈”为龙头的高校师生交流新平台建设入选“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辅导员+专、兼职导师+大学生”的三元互动工作平台也立项为教育部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湖南师大化工院学工办主任罗艳认为,“正是得益于学院采用因材施教,多措并举的分流培养方式,才有效实现了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人才培养的差异化。
“全程跟踪”:学研一体、特色凸显的职后教育
“我们始终立足内涵发展抓就业,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学生做好从校园到职场的跟踪服务。”化工院党委副书记耿自强强调,学院每年均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坚持将学生就业同区域经济形势、国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近年来,积极围绕“互联网+”“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介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骨干企业、国防军工业等领域。
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学院专门开设就业工作坊,先后邀请有经验的嘉宾,针对化工院的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从职场素养、职业规划、简历制作、笔面试准备等角度入手,将学院专业设置与行业骨干企业精准对接,为同学们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精准培训。目前,已有近百位同学报名工作坊,全程参加者在企业参访、就业实践选拔时被优先考虑。为加强化学学科建设和化学师范教育,学院专门针对化学教育领域人才进行跟踪服务,通过集中力量建设基地平台,吸引化学教师参与到科研和产业之中,致力于发展具有师范特色的产学研项目。据研究生院院长刘子兰介绍,湖南师范大学和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石化新材料与资源精细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基地于2012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准予建设、授牌,7年来采用“共建学科、共育人才、共搭平台、共创成果”的“四共”实践模式,被列为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
在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学院先后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973”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70多项,科研经费达5300万元,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成果奖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科研成果转换20余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如今湖南师大化工院学生就业工作呈现出崭新局面,化学毕业生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据记者调查,湖南省高校化学院系主要负责人80%以上是该院毕业生;指导湖南省中学生获得的14枚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教练全部为该院毕业生;湖南省中学化学特级教师中的75%以上出自该院;中国化学会设立的“基础化学教育奖”湖南省连续4年4位获奖中学教师均为该院毕业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龙军通讯员蔡颂、易理国)
以上就是金博宝188官网整理的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探索化学师范教育新模式 如何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金博宝188官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