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波:推进产教融合 深化科教融汇 塑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9日 16:49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杜玉波:推进产教融合 深化科教融汇 塑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相关的问题,今天,金博宝188官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杜玉波:推进产教融合 深化科教融汇 塑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推进产教融合 深化科教融汇 塑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在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上的主旨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杜玉波

2024年7月2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不久,很高兴与大家相聚“京津走廊明珠”——廊坊市,共同参加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这个大会已经举办了七届,有效促成了众多企业与各高校的合作项目落地,推动了教育与产业的充分对接,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届大会以“职普融通 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为主题,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拓展校企合作发展新路径,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新平台,可谓正当其时、意义深远。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今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内涵和规律的深刻洞察,为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新理念,也是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这些年来,我们紧紧依靠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良性循环的堵点,在推进三者协同配合、系统集成上取得实效。大量的创新实践告诉我们, 产教融合,重点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结合,旨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使教育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为产业提供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科教融汇,重点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与教育教学的相互融合,旨在将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的理念、方法、资源等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升教育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在实际中,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教育、产业和科技的协同发展。

  这些年来,我们初步构建起高等教育与科技、产业积极合作、有机互补的创新生态体系,较大程度上加快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从总体生态格局看,科技、教育和产业资源相互转化,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科技、教育和产业统筹协调、良性互动的宏观格局加快形成。比如,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实现新突破。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智慧物流产教融合共同体等相继成立。从经济社会贡献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显著增强,科技、教育、产业共同体合力推动创新创业的新态势不断显现。比如,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与天津市政府等打造天开科创园,广东深圳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日渐成熟,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从高校行业协同看,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力明显提升。比如,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深化全面战略合作,同济大学成立高铁及站城融合研究院,西安交大与西咸新区联合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从高水平人才培养看,科研院所、创新型行业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程度更加深入,需求导向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完善。比如,江苏提出了“学校—学院—专业—课程”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中国星网、中国电科、航天科技等行业领军科技企业,按照“一领域、一企业、一方案”模式,在产业一线培养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从助力科技创新看,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科技创新体系初步构建。比如,华北电力大学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重组成为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成功转设为新能源发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跻身首批三所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挂帅”高校。北京交通大学先后组织实施了川藏铁路、交通载运装备、多模态网络与通信等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探索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工程化应用,用信息技术赋能交通发展,推动交通运输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当前,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重大机遇,既需要政府层面的全方位战略支撑,也需要高校和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还需要科技社团充分发挥不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充分发挥专家力量和组织优势,组建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举办“三融”主题高博会和产教融合发展大会,研制产教融合标准,开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征集“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等,探索形成了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

  这些年来,我们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重点在“融”上下功夫,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经验和启示是:

  ——“融”的创新生态,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才能逐步推进教育与产业合作体系的布局。在宏观政策上,需要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和约束合作行为,防范安全风险;加强金融支持,设立合作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引入社会资本支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项目;加强对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情况的监督与评估,促进各方建立长期、稳定的深度融合关系。

  ——“融”的合作模式,需要不断转型升级。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多元范式,应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技术驱动型,向由科技领军企业主导的需求驱动型转变。在合作模式上,引导科技创新型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鼓励企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重点实验室等多元化的合作平台。

  ——“融”的创新链条,需要紧密对接贯通。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长链条和全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措施,破除合作壁垒,推动政策、资金、信息、人才等资源要素合理布局,强化多链融合的专业化服务支撑。在服务保障上,坚持线上线下一起发力,搭建精准对接信息网络平台,通过专家会诊、现场解难、技术交流会、成果对接会、应用场景创设等形式,为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一站式服务。

  ——“融”的人才培养,需要持续扩优提质。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大的责任使命,需要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育人功能。在育人路径上,需要高校结合自身科研优势与地区产业集群优势,统筹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设优势特色学科专业集群;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校企协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机制,以“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学的场所搬到产业一线,逐步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融”的科技创新,需要协同联动攻关。逐步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攻关机制,是形成大中小企业贯通、产业链协同、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阵营的有效途径。在提高效能上,需要引导科技型骨干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等主动开放创新资源、提供技术牵引和转化支持,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推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前沿技术攻关;通过战略合作、平台搭建、联合研发等多种合作方式,形成强大的研究骨干网络,攻克破解核心关键技术难题。

  当今时代,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教育强国建设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重要阶段。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相比,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做的还远远不够,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在产教融合中获益不多、信心不足、参与兴趣不高;一些高校人才评价标准滞后,还不能客观评价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价值贡献;一些研究机构缺乏深度对接产业需求的能力,难以抓住成果转化机会,缺少与高校捆绑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这些问题都是在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过程中迈不过的坎,必须通过改革,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融合机制,也就是:通过教育制度创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直接推动人才创新和科技创新;通过人才创新,深化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对科技创新形成二次推动;通过科技创新,反哺教育和人才培养。

  同志们、朋友们!

  党的二十大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距今只有11年的时间。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任务艰巨、时不我待。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进一步探索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的发展新路,塑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今后,要在五个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选择。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多措并举助力科技创新。一是加强原创研究层面的融合基础。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和基础研究“国家队”的主体作用,深度融合产业企业的根本性技术需要,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二是明确重点攻坚的融合方向。要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啃引不进、买不来、只能靠自主创新的“硬骨头”,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成果的研发。三是实施错位发展的融合路径。高校要从同型竞争走向错位发展,发挥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层次的差异化优势,找到符合自身角色的产学研融合定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重在深化科教融汇,建立更多更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平台,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重在推进产教融合,构建“供给-需求-供给”的闭环机制,打破传统办学模式,主动对接产业需要,促进教育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精准对接。

  第二,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持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场地,是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主体之一。要在实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一顶一”的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一是加强高等学校的有组织科研。要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创新,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结构性改革,实现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二是设立科教人才培养专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紧要关键核心技术等特殊产业人才设定专项政策,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构筑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产出大成果,创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结合机制。三是统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创新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建立高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校企互驻互访制度。四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协调好学校、教师和企业的利益关系,优化三方协作项目的人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奖励机制,完善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激励制度。

  第三,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精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是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教育要先行。高校是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高地、人才供应阵地、成果转化基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撑。一是提高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主导先导产业,设立产业专项引导基金,与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的布局紧密结合,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二是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集群,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打造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新型创新力量,推进前沿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与科研成果产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完善实践创新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建立完善科技产业园、大学城等校地合作机制,建设好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探索共建联合实验室。四是推进全链条深度融合。以技术转移为纽带持续畅通科教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切实加强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的紧密对接和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国家级、区域级技术转移中心、高等研究院。

  第四,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主要力量。融的关键,在于服务国家需求;融的途径,在于跨学科、跨部门和跨专业;融的平台,在于协同育人;融的环境,在于创新氛围。一是重组高校参与力量主体。要打破传统院系专业壁垒,围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创新目标,不分院系、不问出身,优化各主体参与科技创新的机制和功能,有效促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科研力量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二是建立新型联合体。聚焦区域,打造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聚焦行业,建设一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三是变革交融方式。重点强化学校和企业的深度交往,搭建多方主体的对话交流平台和利益交融机制,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实践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对接等方面,促进校企全方位融合。四是培育富有活力的融合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创新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广泛宣传青年创新创业典型,激励广大师生敢闯会创,在创新创造路上砥砺前行。

  第五,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一招。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新思路、新视角、新举措全方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探索国际产教融合新机制。聚力推动各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合作,汇集全球创新思想和智慧力量,探索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国际创新合作机制,服务人类福祉。二是打造国际产教融合新平台。加快智库联盟、青年发展论坛、大学联盟等平台建设,促进人才交流和学者互访,打破“小圈子”,建立“伙伴群”,扩大合作范围,增强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三是营造国际产教融合新环境。根据国家战略布局,依托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高水平人才中心,依靠重要的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高地,营造良好融合环境,吸引和集聚世界范围内的高层次人才。四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高层次新人才。通过内生外拓、内育外培、引育并举、双轮驱动,让“走出去”与“引回来”双向互动,培养具备多元化教育背景、全球性经验视野、国际性竞争能力的新型国际化人才。

  同志们、朋友们!

  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和大势所趋。衷心期盼各位专家学者、教育同仁能够汇聚智慧、共谋良策,将产教融合发展大会打造成思想新、成果多、实效强的盛会,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创新的理念、更加务实的举措,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金博宝188官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金博宝188官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95%的人继续看了

杜玉波: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的“双一流”

杜玉波: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的“双一流”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必将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

教育部杜玉波去哪里了 08年感动中国人物及颁奖词(急需)

教育部杜玉波去哪里了 08年感动中国人物及颁奖词(急需)

今天,金博宝188官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教育部杜玉波去哪里了08年感动中国人物及颁奖词(急需),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篇2目标设立短、中期目标:拿到国家励志

专访杜玉波:把教育经费花到最需要的地方

专访杜玉波:把教育经费花到最需要的地方

中国教育信息化网(www.ict.edu.cn)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中国教育信息化网旨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信息技术方案、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进行全面报道,为各级各类教育行政和教学部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互联网用户创建优秀的交流门户!

杜玉波:以科技社团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科技创新

杜玉波:以科技社团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科技创新

在第七届世界科技社团发展与治理论坛上的主旨报告

杜玉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杜玉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闭幕式上的讲话

杜玉波:高等教育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杜玉波:高等教育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当前,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够协调的问题,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对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且对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杜玉波: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杜玉波: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在“民进中央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的致辞!

杜玉波出席“一带一路”文化圆桌会议开幕式

杜玉波出席“一带一路”文化圆桌会议开幕式

8月24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兰州大学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文化圆桌会议在兰州开幕。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教育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坚决拥护党中央对杜玉波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进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教育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坚决拥护党中央对杜玉波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进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9月18日上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杜玉波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进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决定。

教育部举行司局级干部集体学习 杜玉波作报告

教育部举行司局级干部集体学习 杜玉波作报告

5月28日讯 今天,教育部举行司局级干部集体学习,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为直属机关司局级干部作了《关于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几个问题》的专题报告。

其他人推荐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