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金博宝188官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八十年代的地质院校排名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科研条件,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
北大的地球与空间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有着辉煌的历史。 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地球物理学是一门介于物理学、地质学、天文学和大气科学之间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包括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两个二级学科。 固体地球物理学应用力学、电磁学、热学以及核物理学等物理学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以及与固体地球相关的各种物理场(如电磁场、重力场等)的演化与运动规律,并认识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的物理过程及变化规律。它包括: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勘探地球物理学、与环境地球物理学等研究领域。近四十年来地球物理学取得了长足进展,其研究成果不仅改变了人类对地球内部物理过程及其演化规律的认识,也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抵御自然灾害作出了巨大贡献。空间物理学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它包括中高层大气物理学、电离层物理学、磁层物理学、行星际物理学、空间探测和空间环境学等学科分支。日地空间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主要区域,太阳活动和空间环境的对大气和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空间物理的基本规律不仅对人类认识宇宙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今天,地球物理学巳成为地球科学中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其研究成果将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教学与科研基地(包括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两个专业)成立于1958年,目前除培养本科生外,还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本基地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方向广泛。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8人。多年以来承担了国家基金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航天部门、电讯部门、地震部门及石油勘探部门的多项科研任务,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基金委重大项目(日地系统能量传输过程研究),科委重大科学工程(东亚空间环境监测系统、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921”项目(电离层环境监测),中巴合作资源卫星项目(星内粒子辐射探测器研制)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50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很多工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此外,我们拥有良好的实验、观测与计算设备,并与美国,德国,日本,瑞典等国家的相关教学单位和科研机构及科学家有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为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地球重力学、地球电磁学、应用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太阳外层大气物理学、行星际物理学、磁层物理学、电离层物理学、高中层大气物理学、空间探测、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学。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名单:
王 仁教授(院士、博导) 地球动力学
臧绍先教授(博导) 地球动力学地球内部物理学
陈晓非教授(博导) 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
蔡永恩教授(博导) 地球动力学、工程地球物理学
孙荀英教授 地球动力学
肖 佐教授(博导) 电离层物理学、高中层大气物理学、空间探测
濮祖荫教授(博导) 磁层物理学与空间环境学
涂传诒教授(博导) 行星际物理学与太阳外层大气物理学
宋礼庭教授 行星际物理学与磁层物理学
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成立于1909年,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地质教育、研究单位。经过以翁文灏、李四光等为代表的数代地质大师及一大批学术造诣精湛、富于创造精神的北大地质人的艰苦创业,现今的北大地质学系已经成为我国一流地质科技和教育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迄今,已培养出50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在系级单位中冠全国之首。1993年本系地质学专业被国家教委确立为首批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本系汇集了众多的著名地质学家,师资力量雄厚。现有院士2人,教授27人(其中22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32人,还有一大批高级实验及管理人员。系内设有各类实验室12个,拥有价值1500多万元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专业图书馆、收藏丰富的地质陈列馆和世界一流的地质档案馆;91年投入使用的新地学大楼等,为本系提供了优良的教学、科研环境。本系与国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质院校和研究建立有长期的学术联系,为广泛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途径。
本系现有四个硕士和博士生专业:构造地质学专业、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岩石学、矿物学及矿床学专业和地球化学专业,设有多种研究方向,可接受不同领域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1)构造地质学专业
研究方向主要有前寒武纪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大陆地球动力学,岩石圈地质学,大、中、小和显微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和信息地质学,盆地分析,造山带地质学等。
代表性研究领域及专家有:
钱祥磷教授(博导) 前寒武纪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
何国琦教授(博导) 区域大地构造,陆内造山带地质学。
郑亚东教授(博导) 构造地质学,推覆构造,变质核杂岩。
刘瑞询教授(博导) 中小尺度构造地质学,显微构造地质学。
李茂松教授(博导) 区域大地构造,造山带地质学,大陆边缘地质。
潘 懋教授(博导) 信息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石油地质学。
史 哥教授(博导) 勘探地球物理,岩石物理学。
徐 备教授 盆地分析,造山带地质学。
蔡永恩教授(博导) 地球动力学与数值模拟。
孙荀英教授 地幔流动与板块构造运动,岩浆洋固化数值模拟。
(2)古生物及地层学专业
研究方向主要有门类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古生态及理论生物学,古环境及古地理分析,层序和事件地层学等。
代表性研究领域及专家有:
白顺良教授(博导) 泥盆纪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
王新平教授(博导) 微体古生物学,石炭一三叠纪生物地层学。
郝守刚教授(博导) 植物化石比较形态学,陆生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齐文同教授(博导) 门类古生物学(珊瑚),中生代地层学,浅海环境分析。
董熙平教授(博导) 微体古生物学和现代古生物学
白志强教授 事件地层学,层序地层学。
(3)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专业
研究方向包括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等,领域涉及岩类学、岩石成因学,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分析,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等;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区域成矿规律,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交代作用等;结晶学与矿物学,成因矿物学,间层矿物学,电镜矿物学,结构矿物学等。
代表性研究领域及专家有:
董申保教授(院士、博导) 结晶岩石学,区域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
王仁民教授(博导) 变质岩石学,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地质学。
崔文元教授(博导) 成因矿物学,区域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
阎国翰教授(博导) 岩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
许保良教授(博导) 岩石地球化学及信息处理。
杨承运教授 沉积岩石学,成岩作用,沉积相分析,油气资源。
郑 辙教授(博导) 结晶学与矿物学,结构矿物学,电镜矿物学。
艾永富教授(博导) 矿床学,经济地质学,热液矿床,交代作用。
王时麟教授 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区域成矿规律,变质矿床。
(4)地球化学专业
研究方向主要有:地球化学,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地球物质的化学演化等。
代表性研究领域及专家有:
曾贻善教授(博导) 地球化学,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
穆治国教授(博导) 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全球变化。
(5)石油天然气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主要有:含油气盆地构造,储层地质,油气地球物理,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等。
代表性研究领域及专家有:
师永民(研究员,博导):油气田开发,火山岩油藏。
何川(研究员):地震资料,石油机械。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创建于1983年,是我国最早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科研与教学单位之一,分别于1983年、1989年开始招收地图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地图学与遥感专业转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01年、2003年分别开始招收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遥感、GIS、卫星导航方面先后有80余人获博士学位,200余人获硕士学位,出站博士后42人。2006年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获得批准,博士后流动站于2009年正式设立。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一直处于国内前列,尤其在遥感学科发展方面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在航空遥感系统、无人机载荷验证、定量遥感、微波遥感、遥感信息处理与分析、数字成像系统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卫星导航是大地测量学的主要基础支撑,目前在国内有一席之地,是科技部中欧卫星导航合作培训中心、教育部卫星导航联合研究中心、国防科工局卫星导航应用论证平台依托单位;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是我国重点学科,其一级学科在国家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其学科应用部分属于大地测量学,近年有相当的研究与大地工程测量相关,与卫星导航部分教师一道,在我国大地测量方面形成局部优势。
地图学与GIS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其所属地理学一级学科在国家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其中的GIS学科工程能力已经形成,如重大国防项目、数字城市重大项目等,成为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的主体力量。
上述3个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目前挂靠的国家、省部委级机构有:国家遥感中心技术培训部,高校遥感技术与应用联合中心(教育部批准正处级),北京市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批准)、教育部地球观测与导航工程中心(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等。
“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平均经费每年超过1500万元教师人均超过60万元,且80%以上项目是国家或国际合作项目。住房等后勤保障条件具备。 童庆禧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光谱遥感、定量遥感与应用 晏 磊 教授 高分辨率遥感成像技术、遥感定标与偏振遥感技术、地学特征导航与LBS应用技术 陈秀万 教授 室内外无缝导航、数字减灾与应急管理、GNSS遥感 郭仕德 教授级高工 3S+C(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通信)技术集成与应用工程 曾琪明 教授 微波遥感、定量遥感 李培军 教授 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高分辨率遥感
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地质所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37人。共有7位科学家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39位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4位科学家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
院士:马宗晋、马瑾、邓起东、李�r、张培震 重点实验室: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震局活动构造和火重点实验室。 活动构造研究室(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 活动构造研究室是中国唯一专门从事活动构造研究的机构。研究室以地质、地貌等传统技术方法,地球物理勘探、高精度激光测量和空间对地观测等现代技术为依托,以研究活动构造的活动习性、活动机理和运动参数为主要目标,探讨最新构造变形与强震孕育关系、大地震及其复发规律、最新构造变形的致灾机理,以及水库诱发地震观测和成因机制研究等,为地球动力学、地壳运动学、环境地质学和防震减灾等提供基础资料,为城市和重大工程场地的安全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活动构造研究室拥有古地震、构造地貌、构造变形、构造力学和活动构造探测等五个研究组和七大研究方向。拥有中国科学院邓起东院士,徐锡伟、冉勇康二级岗位研究员和何宏林、杨晓平、于贵华研究员,马文涛、陈立春、李传友、陈桂华副研究员等老中青结合的科技队伍 。 活动火山研究室 活动火山研究室是一个专门从事活动火山研究的学术机构。依托中国地震局活动火山研究中心和吉林长白山火山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活动火山研究室以现代火山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构造地质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中国大陆活动火山分布与规模、喷发历史与成因机理、火山资源与灾害等,探索火山活动的大地构造和动力学背景,为中国大陆活动火山监测与研究、未来火山喷发预测与火山灾害减轻提供技术支撑 。 地震中长期预测研究室 地震中长期预测研究室综合地质所地质调查、深部探测、构造物理模拟、地壳运动观测等学科优势,积极开拓数值模拟技术应用研究,探索具有物理意义的地震预报方法;应用卫星遥感技术与地面热交换观测技术,开展地震潜热通量繁衍和热作用特征分析及其机理数值模拟研究;利用地下流体观测系统和深部流体作用研究成果,开展孕震过程的流-固-热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 地震区划与工程地震研究室 地震区划与工程地震研究室是中国国内较早开展工程地震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单元之一,主攻方向为以地震灾害防御为主要目标的强震发震构造评估、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地震区划、地震小区划和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研究室有研究人员15人,其中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7名。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科技部行业专项、部委重点项目及中国地震局重点研究项目,是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以及正在编制的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主要编制单位,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以来,承担完成了100多项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小区划等项目 。 地震应急技术与减灾信息研究室 地震应急技术与减灾信息研究室是一个专门从事地震应急和地震灾害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学术机构。多年来在地震灾害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地震应急基础理论、应急决策技术、现场应用、社会响应等多个层面,深入研究地震应急与减灾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任务包括:全球大陆动力学与地震活动规律、地震应急理论和地震应急区划、防震减灾能力和地震应急模式、地震灾害脆弱性和地震风险,地震灾害认知/感知与响应/适应,自然灾害综合机理与综合减灾、地震灾情协同评估与辅助决策分析技术、现场灾评科考技术、超级计算与灾情仿真技术、应急预案实用处置技术、地震灾情获取及速报技术等,不断强化对地震灾害学和地震应急科学的理论认识与技术积累,为提升国家各级*和广大社会的地震灾害处理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研究室有固定科研人员1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马宗晋院士),研究员3名。1996年研究室成立以来,在马宗晋院士的领导下,承担了973、科技支撑(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百余篇(部),是中国地震局系统乃至国内地震灾害和地震应急研究的主要学术机构之一 。 固体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室 固体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室以地震台阵中心和电磁研究中心为依托,以先进的台阵观测技术和电磁探测技术为支撑,在中国大陆若干典型地震构造区关键构造部位,利用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和电磁测深方法探测研究地震危险区孕震构造环境和地球动力学热点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精细速度结构、电性结构及应力场分布特征;利用极低频地震电磁前兆监测技术、卫星―空间―地面电磁一体化地震电磁监测系统和可重复地震学探测方法监测地壳介质电性结构和速度结构的变化,开展宽频带地震台阵观测和大地电磁探测,分析研究中国大陆地壳上幔结构、构造和三维介质参数,构建三维构造模型,为活动构造空间组合样式、深浅构造关系和地震动力学研究提供基础依据,为探索具有物理意义的地震监测预报提供三维框架和动力学模型,引领地震构造研究发展 。 空间对地观测与地壳形变研究室 空间对地观测与地壳形变研究室的前身是遥感与空间信息应用研究中心,成立于成立于八十年代初。由InSAR与地壳形变、GPS与地壳形变、GPS与地学应用三个学科组组成。研究室的主攻方向为:以InSAR、PS/CR-InSAR为观测手段,获取长条带、大范围构造活动微量形变信息,研究现今地壳运动状态、构造应力场格局、活动构造形变特征。
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研究室有11名正式职工,其中3名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科研工作以野外观测为支撑,实验室拥有GPS接收机、InSAR角发射器,多套地震学、InSAR、GPS处理软件,以及三维激光扫描仪、光谱分析仪等辅助设施。2003年以来架设了NOAA/FY/MODIS卫星接收系统,每天可实时获取中国及全球海量卫星影像和热红外数据 。 构造物理实验室 构造物理实验室素以大型实验用压机与配套检测设备为重要的科学手段。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研究室共有固定人集体,共13人,其中研究员6人(含中科院院士1人) 。 新构造与年代学实验室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成立于1984年,1990年被批准为中国地震局开放实验室。2003年底并入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新生代尤其是晚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与地质年代学研究,主要方向涉及各种年代学方法和技术在活动构造、新构造演化历史、构造-热演化史、年轻火山活动历史和环境变迁历史中的应用研究以及年代学方法和技术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实验室拥有2套Quantulus-1220超低本底液体闪烁测量仪、2套美国Daybreak 1100型TL/OSL测量仪、3套美国Daybreak 2200型OSL自动化测量仪、1套德国BRULER EMS-6/1型ESR信号测量谱仪、1套英国VG MM-1200静态质谱仪、1套GV MM-5400(He型)质谱仪、2套裂变径迹分析系统 。 新构造与地貌研究室 地质所2012年12月成立新构造与地貌研究室,以拓展构造与地貌的研究 。 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地质所1966―1976年期间取得51项重要科研成果,1978年以后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级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多项,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行业专项、计划项目等500多项。
有6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地质所是第二完成单位),2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中5项地质所为第一完成单位),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其中3项地质所为第一完成单位)。此外,地质所有18项成果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2001年起,改称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其中11项地质所为第一完成单位),有67项成果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中43项地质所为第一完成单位),有58项成果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其中55项地质所为第一完成单位),还有多项成果获得其他省部级奖励。
累积出版专著300多部,发表科学论文7100多篇,其中包括6篇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高水平论文,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在中国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科研实力的排名中,一直位于地球科学的前列 。注:图册资料来源于地质所官网 第一和首创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地质所率先提出地震地质研究“由老到新,由静到动,由浅到深,由定性到定量”的基本原则,使中国的地震地质与活动构造研究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在国际地震科学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国地震地质的发展方向。
地质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构造物理实验室,开展了地震破裂机理、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和岩石圈物理力学性质等实验研究,并逐步与地表变形和深部地球物理相互融合,发展成为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中国岩石圈与地震动力学实验研究的重要基地。
地质所首创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定量研究的技术,对中国近20条活动断裂开展了工作,获得了各断裂带的几何结构、运动特征、活动历史和地震危险等方面的定量参数,不仅为*、地震区划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还为后来的大城市活断层探测和正在开展的中国主要活动断裂带填图奠定了技术基础和提供了科学示范。
地质所开辟了中国活动火山研究新领域,发现和论证中国存在具有喷发危险的活动火山,并率先综合利用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年代学方法对活动火山开展研究。
地质所率先推进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中国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并开始试验激光雷达探测技术(LiDAR)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揭示了中国大陆特别是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图像,为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观测资料和约束条件,受到国内外地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赏。
地质所在深入分析中国大陆活动构造、深部结构、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假说,指导了强震预测的实践和强震机理的研究。
地质所开创了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新领域,针对中国不同自然灾害的内在关联性和相互触发性,率先组织研究不同种类自然灾害的专家,对中国历史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查明了中国历史自然灾害实况,提出了综合减轻自然灾害的理念、思路和技术,为中国减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 地质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具有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单位。
据2014年年初地质所官网显示,地质所获权授予硕士与博士学位的有1个一级学科“地质学”和1个二级学科“固体地球物理学”。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至2012年底),地质所累计招收研究生693名,其中硕士研究生400名、博士研究生293名;累计授予学位515名,其中硕士学位313名、博士学位202名。
地质所设有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至2012年底,共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56人,已出站44人 。 招生专业 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专业代码专业名称研究方向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01宽频带地震学02电磁测深与地震电磁学03地壳形变与动力学04GPS大地测量与地壳形变05构造物理学06高温高压岩石力学07地壳形变与地震动力学(与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联合培养)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01 火山地质学 070902地球化学01构造热年代学 070904构造地质学01 地震破裂习性与地震构造02 活动构造03 活动构造与数值构造地貌学04 活动构造05 地震区划06 断层/岩石力学高温高压实验研究07深部构造地质学及高温高压实验08新构造、活动构造及大陆动力学09新构造与年代学10 构造年代学11活动构造与地貌演化12数值模拟与数字地球应用13 现代地壳运动与地震14地震构造15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 070905第四纪地质学01地震应急与减灾02灾害成灾机理与风险分析 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专业代码专业名称研究方向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01 电磁测深方法及其应用02 地震各向异性03宽频带地震学04 地壳形变与动力学05构造物理学 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01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070904构造地质学01 活动构造与地震02 活动构造、工程地震03 活动构造与GIS技术应用04 活断层与古地震05 GIS在活动构造中的应用06 工程地震07 断层滑动本构关系实验研究08 实验岩石物理学09 岩石流变学10 活动构造与年代学11 构造地貌及年代学 070905第四纪地质学01 地震应急与减灾02 地震灾害学03 活动构造与年代学
以上就是金博宝188官网整理的八十年代的地质院校排名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科研条件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金博宝188官网。
今天,金博宝188官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八十年代北京院校排名中国十大名校,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
2023年02月16日 10:33今天,金博宝188官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八十年代北京中专院校排名20年前的中专职高高中谁更好?当时(八十年代末-
2023年02月17日 01:29今天,金博宝188官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八十年代北京院校排名大学八十年代最好的四所大学,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
2023年02月18日 01:29今天,金博宝188官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八十年代的水利院校排名42所“双一流”高校及其一流学科,希望能帮助到广大
2023年02月19日 11:48今天,金博宝188官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八十年代公安警察院校排名八十年代香港警察月薪多少,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
2023年02月20日 23:52今天,金博宝188官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八十年代北京院校排名榜中国十大名牌大学是那些?,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
2023年02月21日 03:39今天,金博宝188官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八十年代北京院校排名表中国十大名校,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
2023年02月22日 01:39今天,金博宝188官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八十年代广东二本院校排名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为什么只有一所重点大学呢?-
2023年02月23日 05:52今天,金博宝188官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七八十年代的医学院校排名现在学什么专业好,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
2023年02月23日 22:00今天,金博宝188官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上海交通大学交大万物在哪里为什么西安交通大学在八十年代特别出名,现在却不
2023年07月14日 15:18教育部:推动有条件的地方优化学前教育班额和生师比
时间: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严格幼儿园教师资质条件,把好教师入口关
时间: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教职工存在师德师风问题、侵害幼儿权益要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时间: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教师存在师德师风问题,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时间: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2023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8%
时间:2024年11月12日上海海洋大学排名全国第几名(2021-2022最新排名表)
时间:2024年06月20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全国排名(2021-2022最新排名)
时间:2024年06月20日上海健康医学院排名全国第几名(2021-2022最新排名表)
时间:2024年06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排名全国第几名(2021-2022最新排名表)
时间:2024年06月20日上海科技大学全国排名(2021-2022最新排名)
时间:2024年0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