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贤
邓贤,男,1953年生,祖籍湖北武汉,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成都师范学院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此耐秀教师。已出版《邓贤文集》多卷及《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天堂之门》《中国知青终结》等,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在国外出版。曾获两届全国报告文学奖,首届徐迟文学奖、全国纪实文学特等奖、第二、三届人民文学奖、全国青年优秀图书奖、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四川省文学奖、巴金文学奖、成都市*金芙蓉文学奖(第2、3、5、6届)等。2009年当选“影响四川改革开放风云人物”。
中文名:邓贤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53年6月16日
职业:作家、教师
毕业院校:云南大学
主要成就:1994年获中国“人民文学特别奖”
代表作品:《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天堂之门》《邓贤文集》等
籍贯:四川广元
性别:男
人物简介
邓贤,作家。以其知青的出身,和以知青为题材的创作,常被称为“知青作家”。
主要作品为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落日》《流浪金三角》《中国知青终结》等。
成就及荣誉
云南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学士学位;1982-1988年,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任助教、讲师;1988年,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任教、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199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知青梦》1993年人民文学森漏春出版社,《日落东方》载1995年第1期《当代》杂志;长篇纪实文学《落日》等作品。
作家简介
中国当代作家,以创作纪实小说闻名。生于1953年,四川成都人。曾在云南边疆当知青七年,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于成都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长篇小说《天堂之门》《邓贤文集》等。多次获全国文学大奖。
人物履历
1971-1978年,云南省国营陇川农场插队;1978-1982年,云南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学士学位;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任教、任讲师、副教授。
家庭背景
1953年,邓贤出生在广元,四川大华纱厂。他的祖父是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裕大华资本集团老板,商界显赫人物。外祖父的叔叔石凤翔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是中国纺织工业教育的先行者,石凤翔的女儿石静宜嫁给了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
这样的家庭背景使他在中国最贫乏的年代,有着比其他孩子更优越的童年。直到“文化大革命”到来,邓家突遭变故。北京的红卫兵从中央统战部拿到名单,来成都照单抄家,邓家与旧时代的成都名流邓锡侯、刘文辉等8个家庭,成为四川第一批被抄的人家。
此后,邓家人成为“黑五类”,邓贤成了“狗崽子”。这时邓贤还在上小学。家庭影响使邓贤性格早熟,志向高远。他总要求自己比别人做得多,做得好。上中学时,他总是在半学期时把整学期的数学自学完。那时的中学教育,有“与工农相结合”一说,邓贤曾在电子管厂学习3个月,在学校办了一个“二级管厂”。后来他提前离校到边疆,“二级管厂”成为他留给母校的礼物。
儿时梦想
邓贤从小有两个梦想:一是打乒乓,打成世界冠军;然后当作家搜拦,做托尔斯泰。1969年上初中,只上了两年,两年期间,两次夺得成都市中学生乒乓球团体冠军。正当少年邓贤做着冠军梦的时候,他被集训队开除了。一天,他被军代表叫出来,给他念了一段当时引用率很高的毛主席语录:“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按照当时主旋律的阶级斗争观念,邓贤这种家庭出生的孩子被预设为会有“恨”。第二天,他就离开集训队,回普通中学了。
上山下乡
他觉得要去就得彻底,去越远的地方越好。母亲留不住他,只得忍心让他走,并在他的手腕套上一块欧米茄表。那是邓贤的父亲在1943年随中国远征军去印度作战的时候,邓贤的奶奶给他的。后来,这个代表着邓家光荣历史的“传家宝”,被邓贤在云南农场劈柴时摔坏了。
1971年7月7日,开始试运行的成昆铁路,载着邓贤一行一千二百多青年,向边疆进发。他们预先被告知,边疆建设兵团“不招工、不招干、不招兵”,也就是说,他们可能终生落户在那里。
“那一天本来天气非常好,但是火车要开的时候,就下起大雨来了。”邓贤永远记得那情景,“火车一动,整个车站哭声一片,我就看见我母亲和我弟弟妹妹给那个人群挤得非常可怜我感到生离死别,悲从中来,我第一次嚎啕大哭,躲进厕所,大哭了一场。”试运行的火车经过两天的摇摇晃晃到达楚雄,改坐大卡车。150辆卡车在滇缅公路上卷起阵阵黄沙。周围越来越荒凉的景物,是邓贤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又经过6天汽车颠簸,到达了他们的目的地: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怒江以西,南望缅甸。
这里已经聚集着13万知青。他们来自重庆、成都、昆明、北京,主要是上海,他们的正式称谓是中国人民*云南建设兵团,简称为“云南建设兵团”。邓贤在这里进入的具体编制是,云南建设兵团3师10团3营5连。
落脚下来,邓贤刚好满18岁。他将在这里度过将近7年艰苦的青春岁月。
重拾文学梦
1977年10月,当人民日报的人经过15天的跋涉来到陇川知青农场,带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邓贤已经在那里度过了6年零3个月的青春。18岁离开成都来到边疆。
高考,对于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的初中生邓贤来说,意味着机会来了。
他打着赤脚,从工地到考场,他憋着太大的冲动,他不自觉地在考场上展示才华,而忘记应该争取分数:语文考试两个作文题,《青松赞》和《攻书莫畏难》,只须任选其一,但他把两个题目都做了。“我一拿到《青松赞》这个题目就觉得文思泉涌,没有打草稿,直接在考试纸上写的,一气呵成。完了,又写了另一篇。完了,还剩下10分钟,我写了一首诗。”后来,邓贤的高考作文《青松赞》在《云南日报》刊出。到云南大学中文系上学之前,他就在学校出名了。他晚去了一个星期,学校已经根据他的履历,确定他为年级党支部书记。写作课老师又把他的高考作文作为教学范文。
5年“更夫”成了条件反射,在云南大学的学生宿舍第一天早晨醒来,他习惯性地跳起来去敲钟,“差点从高床上摔下来”。当他看到同学们都在睡觉,看到“这世界上还有不出工的地方,觉得很不平等”。这种心理错位居然整整一个月才调适过来。
然而,毕竟学校才是邓贤最应该去的地方。在学校,他如鱼得水。
大学时期,他疯狂般练习写作。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这一年,他一鸣惊人。他用一周的时间,把作家航鹰的短篇小说《明姑娘》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在云南台播出受到欢迎,又在中央台多次播出。后来,他的这部电视剧处女作获得首届全国大众电视金鹰奖。
同时,这一得意之作也意味着年轻人的莽撞:它未经著作权人航鹰的允许。许多年后,人到中年的邓贤对此深怀歉疚,他说自己很希望有机会对前辈作家航鹰当面道歉,说一声对不起。
1987年,邓贤要调回成都了。他对知青的命运一直耿耿于怀。当时的感觉是,“好像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他请了两个月创作假,揣了两百块钱,准备开始他的知青历史的写作。可是,他在搜集素材途中,改变了主意。
他发现了抗日战争的旧战场。那是一座山,山之陡,达到60度。满山战壕,坦克壕、雕堡,松树上还有弹痕。这是他父亲的战场,这里牺牲了2万军人。父亲属*远征军,他从来没有向邓贤讲过他当年的抗争。他想,才过了40多年,历史不仅被扭曲而且被遗忘,连儿子都不知道父辈的牺牲。作为知青,不过是劳累,比起战争算什么,比起父辈算什么,比起战火中的青春算什么,父辈的英勇抗战关系着国家的存亡,而我们呢?邓贤感到个人在历史面前的苍白渺小。他说,“我在山顶上坐了一天,我就从那儿站了起来,长大了。”
他决定写他的父辈。1990年,邓贤的第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记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的历史的《大国之魂》,获得首届青年优秀图书奖。
但为邓贤赢得更大名声的,却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知青梦》。接下来有《天堂之门》《流浪金三角》《中国知青终结》,共5部纪实长篇小说。邓贤出名了,他被称为“知青作家”,甚至被称为“知青代言人”。
知青情怀
知青情怀,是邓贤永远的烙印。
人生是这样乖谬,憎恶和缅怀,可以指向同一事物。邓贤认为,知青运动完全是一场破坏,如果说要找一点积极的东西,那就是带去了一点都市文化,一个赤脚医生,一个会计,但这点微不足道的东西,也完全可以以其他方式实现,而不是知青下乡的形式。知青是强迫去的,跟志愿者组织不一样。所谓“国家花了三百亿,*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家长也不满意”。就个人选择来说,“如果可以打乒乓,我不会去当知青,如果可以当兵,我也不会去,但是,这一切都不可能,我去了,我认真地生活过我每天在劳动,但是,心怀不满。”
但是,邓贤也“感谢生活”。书写那段历史,成为他个人的历史任务。那里也成了他的一种精神联系,他至今每年都要回云南好几回,当然也少不了去看当年生活学习的地方,去看“干妈”,那些曾经互相照顾过的人。
邓贤用极大的热忱去描写知青的命运。为了写那一群知青中的“极致”——带着输出革命理想去缅甸打仗的知青,他两次深入缅北山区,深入那些在外界传说中异常危险和奇异的地方。第一次出去带回《流浪金三角》,第二次后有《中国知青终结》。“终结”二字不是邓贤的原意,是出版社的主意。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作家,他书写历史,而对知青的历史认识远未终结。
不过,邓贤认为他有*过度的时候。他说,因为当时太激动,《中国知青终结》这本书“写得太使劲,太投入了”,还可以写得冷静些。
知青是邓贤永远的激动。邓贤崇尚理性,但他仍是一个充满感性的人。正如他自称“不爱哭”,但有时却会哭得没有收拾。《中国知青梦》出版以后,去鲁迅文学院讲课,讲到盈江农场的故事——一个女知青在床上看杨沫的《青春之歌》,睡着后油灯引起火灾,烧死10个平均年龄不到17岁的上海女知青。她们共同拥有一个半圆形的坟墓,朝着上海的方向——的时候,“本来挺平静的”,结果,“突然悲从中来说不出话来,就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在那儿嚎啕大哭了半个小时”。
曾有年轻学者批评过他的作品“自恋”。邓贤说,“我要警惕自己,不要自恋。我希望自己不要停止反思。反思使自己的‘情感质量’更高。我爱知青,但是,知青曾经很无知。今天,知青一代已经成为社会中坚,有重要的领导干部,有社会学家和作家,但是基本上没有科学家。一个人不能拔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知青一代需要克服自己的缺陷。”
主要作品
■《大国之魂》,描写二战期间发生在中、印、缅战区有关中国远征军浴血抗战的长篇纪实文学。全书约三十一万二千字,一九九零年十二月由北京《当代》杂志发表,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二年由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台湾风云时代出版有限公司分别在海外出版发行。该书一九九三年获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优秀图书编辑一等奖”。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获中国“人民文学奖”,同月再获成都市人民*“第三届金芙蓉文学奖一等奖”。一九九五年二月获中国文化部、广播电视部、共青团中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首届中国青年优秀图书奖”。该书被选入《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第四十六卷。
《大国之魂》在一九九五年被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峨嵋电影制片厂联合改编摄制为十集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
■《中国知青梦》,描写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中,大批城市学生下放农村和边疆劳动生活的长篇纪实文学。全书约二十七万六千字,一九九二年十月由北京《当代》杂志发表,一九九三年二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国有两百家报纸杂志转载,美国加州《天天日报》转载达三个月。该书获《人民日报》“时代潮”杂志“一九九二年华业杯全国优秀纪实文学特等奖”。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获中国“人民文学特别奖”。一九九五年五月获中国“1992—1993年度全国报告文学大奖”。
■《落日》,描写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日军进攻上海到南京陷落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全书四十五万字,一九九五年二月由北京《当代》杂志发表,当年由全国十几家报纸杂志转载。一九九六年四月由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
■长篇小说《天堂之门》。1998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描写下乡知青返城后在现代社会中沉浮起落的个人命运。该书被评论家称为“后知青小说”的代表作。获1999年四川省“王森杯”文学奖。
■长篇纪实文学《流浪金三角》。2000年《当代》杂志第三期节选发表,同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描写金三角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沧桑巨变,深入揭示生活在那个特殊地区的人群与环境的复杂关系,同时刻画了一群作为流浪者的华人难民的巨大命运悲剧。该书一出版即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中国知青终结》。2004年《当代》杂志发表,人民出版社出版。记录了一批跨越国境、支援世界革命的知青们的命运。回味三十年前那沸腾的热血,怀念艰苦的乡村生活,追忆牺牲的知青战友,正渐渐成为一代人的精神珍惜。
■纪实文学《黄河殇》。200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初出版。继讲述飞虎队抗战、淞沪会战后,关注起68年前武汉会战的花园口决堤,无疑是抗日作品“惊艳”又一枪。淞沪抗战失败,首都南京陷落,徐州会战失利,*军队全线败退,武汉及后方城市频遭轰炸,抗战局势不断恶化之际,*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断白热化。日军大举反攻,开封失守,郑州被围,京汉铁路被切断,武汉危在旦夕。国民*被迫下令花园口掘堤,“以水代兵”,一时间黄水滔滔,千里中原顿成泽国,千百万老百姓或为鱼鳖,或为饿殍,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此乃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人为灾难之一,也是日军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和如山铁证!
■《大转折——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2010年由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描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三次大转折,是难得一见的纪实文学原创作品(由于作品的特殊性和敏感性,该类题材作品基本上都是“编著”,极少原创),书中着重刻画的*和蒋介石这一对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生死对手和领袖人物形象,则更是为当代文学作品中所鲜见。
■《帝国震撼》,2010年又一力作,35万字泣血描述中国抗战最惨烈、最重大的战役——淞沪大战,揭开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全民抗战的历史大幕。
■2012年,邓贤著《父亲的一九四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个人文集:《邓贤文集》1—3卷,共九十万字,一九九六年五月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卷《饥饿杀人狂》,为中篇集,收有作者八十年代发表的六部中篇小说。第二卷《大国之魂》,第三卷《中国知青梦》。另有三卷《邓贤文集》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
■另有各种选本选*集十几种。(略)
获奖情况
由于个人文学创作成就突出,一九九四年九月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庄重文文学奖”。
1995年5月获中国“1992—1993年度全国报告文学大奖”等
主要评论
《圣土并不遥远》,黄国柱著。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绿色的家园感》,廖全京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大国之魂与关注文学新
西北大学的历史
办学历史
1902—1914年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由清末光绪皇帝御笔朱批设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4月12日陕西巡抚升允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关于开办陕西大学堂的奏本,其中有光绪皇帝“著即督饬,认真办理,务收兴学实效,单并发”的亲笔朱批。奏本内容表明,早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陕西已拨库银二万两兴建陕西大学堂,首批录取的40名学生于1902年3月25日开学上课[8] 。1912年3月,成立了以张凤翙为会长的西北大学创设会,并推原陕西法政学堂校长钱鸿钧为校长,积极筹建西北大学。西北大学最初定名为“关中大学”,1912年10月改今名。其前身为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关中大学堂,以及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三秦公学等校。其中关中大学堂(1905年改为陕西高等西北大学)位于咸阳、长安两县考院旧址(今西安市东厅门),是为今天西北大学的历史源头;陕西法政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成立,位于今西安市老关庙什字万寿宫),是由陕西巡抚曹鸿勋在原课吏馆的基础上,根据北洋法政学堂成规创办的,为民国前培养官吏及法、商人才的专门西北大学,它以后直接成为西北大学早期校舍所在地及专业设置和师资构成的根基;而农业学堂的校址则成为今天西北大西北大学舍的永久基础。这一时期的西北大学设有大学部、大学预科及文科、法律科、商科、边务科、农科等专门部,于1912年春开学。到1913年时,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484人(不含从法政学堂转来的甲班毕业生、蚕桑科简易班学生和附中学生)。在1912至1915年间,还向日本送出两批留学生。教师组成除有数名 前清 举人外,多系留日归国学生。西北大学还设有出版部,创办了学术刊物——《学丛》。[9] 西北大学研究人员此前在
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四川省图书馆发现西北大学于1913年创办的《学丛月刊》,该刊早于《清华学报》、《复旦》、《北京大学月刊》等学报,仅晚于东吴大学的《学桴》月刊而成为全国最早的乎陆综合大乱慧学学报之一。
正当西北大学初具规模、诸事渐入正轨之时,陕西政局急剧变化。1914年6月, 袁世凯 以扬威将军衔将张凤翙调入北京,遣其亲信陆建章率兵入陕,夺取了陕西都督兼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张凤翙的职位。当年冬,陆建章派兵将西北大西北大学长钱鸿钧逮捕入狱,派关中道尹宋焕彩接任校长。西北大学随之日渐衰落,到1915年春季开学时,仅有学生百余人,于开学不久即被陆建章宣布撤销,改为公立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今西安市第二十中西北大学址)。之所以改为以法政为主的西北大学,其关键是法政为西北大学的学科主干,实际上是保留了西北大学的根基和血脉。而其校政主持者,亦为与西北大学密切相关者。[9]
1915—1923年
从1915年到1923年底,其四任校长中:第一任校长周镛(石生)为原陕西高等学堂监督;第三任校长郗朝俊为原西北大学创设会委员、农科学长,原高等学堂留日法学学士,1946年8月起复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主讲宪法;第四任校长蔡江澄(屏藩)于1923年长校不久,即被任命为国立西北大学重建筹备主任、交际主任兼法科专门部(后改法学系)主任、教授评议会成员等。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不仅保留了西北大学的学科主脉,而且也保留了其优良的革命传统。
1923年,陕西省省长、军阀刘镇华顺应时势,重建西北大学。傅铜、李仪祉相继任校长。在西安讲学的康有为为西北大学书写了校牌。校址选在1912年创建时的原址——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今西安市二十中学),又将市内东大街省教育厅(原陕西日报社旧址)增为预科新校舍。1923年,在曹锟贿选总统的前夕,西北大学经北洋军*正式批准立案。之后,又将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陕西水利工程专门西北大学、渭北水利局附设之水利道路工程专门西北大学及甲种商业西北大学等并入。[9]
1924—1936年
1924年3月正式开学。全校设四院: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社会科学院(史学系、哲学系、教育学系、法学系);自然科学院(数理化学系、生物学系);应用科学院(农学系、林学系、工学系)。以后,按师资、生源情况又设法科专门部、工科专门部、国学专修科和蒙藏文专修科。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五四时期以著名长篇抒情诗《婉容词》而蜚声诗坛的吴芳吉、著名文学哗顷答家胡小石等均被聘为教授,到校执教。最为轰动的是1924年暑假,邀请 鲁迅 等名流前来西北大学讲学。应邀前来的还有 爱因斯坦 的中国学生、北京大学前理学院院长夏元王栗,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林砺儒,
南开大学教授蒋廷黻、陈定漠,
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刘文海等。这无疑为闭塞的西北,投下一束文化之光。
1927年1月,国民联军解围入城后,以总司令部名义命令:“以该校(西北大学)所有一切校产经费改办中山学院”。这次收束西北大学和改办中山学院的筹备委员会由王凤仪、李寿亭、赵葆华、刘含初和李子洲5人组成。其中王凤仪为西安被围期间李仪祉离陕后西北大学的代理校长(1925年冬~1927年1月18日)。中山学院筹建时对西北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去留容纳、高年级学生的函送府考录用或插班,以及旧欠西北大学教职员工工资和外债等均做了妥善处理,方于1927年3月10日正式成立,表明了新的延续性。不少学生继续在该校学习,也有不少进步教师继续留任。由于中山学院系国民联军司令部与*合办,故当时在西安中山军事西北大学任教的 * 等人也常到中山学院兼课。[9]
1937—1948年
1937年,中华民族面临新的危机,芦沟桥事变爆发,大片土地沦于日寇铁蹄之下,平津地区的一些著名高校遭到空前的浩劫,遂有在长沙和西安设立西南和西北两个临时大学之举。1937年9月10日,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教育部长王世杰任主席,聘任李书华(未到任)、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童冠贤、陈剑、周伯敏、臧启芳、辛树帜为筹备委员。随后,又指定北平大西北大学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西北大学长李蒸、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和教育部特派员陈剑四人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商决校务。西北大学下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6大学院,24个系。临大一开始就遇到极大困难,经多方努力,全校才在西安市城隍庙后街4号、小南门外抗战内迁来的
东北大学(今西北大西北大学址)和北大街通济坊三地栖身。经过2个多月的筹备,于1937年11月1日正式开学,是为西北大学重建之始。据1938年2月10日统计,在校学生人数总计为1472人。黎锦熙、曹靖华、许寿裳、赵进义、傅种孙、张贻惠、张贻侗、刘拓、岳吉力恒、金树章、黄国璋、黄觉非、章友江、沈志远、季陶达、寸树声、马师儒、袁敦礼、董守义、虞宏正、李仪祉、张伯声、潘承孝、萧连波、李仙舟、吴祥凤等著名教授被聘到校任教。
1937年底,日寇逼近潼关,飞机亦频频轰炸西安。教育部遂令西安临大迁往陕南。1938年3月16日正式迁离西安。师生们步行250多公里,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历时半个多月,到达汉中。全校被分别安置在3县6个地方,校本部设在城固县城。1938年4月3日,教育部根据国民*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之《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西北大学整理方案》,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全校设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医学院6个学院,23个系。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今天的东北大学)、焦作工学院(今天的
中国矿业大学和
河南理工大学)合并,独立为国立西北工学院(1938.7-1950.12)(又名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西北大学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教育学院改称师范学院。[9]
1939年8月8日,教育部又令改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为国立西北大学,并指定西安为永久校址。同时,原师范学院和医学院亦独立设置,分别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将原文理学院分为文、理两院,连同法商学院共3院。下设有中国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学等12个系。1939年9月,国立西北大学正式开学。行政体制改西北联大的校务委员制为校长负责制。在城固时期先后由胡庶华、陈石珍、赖琏、杨宙康、刘季洪出任校长。这一时期新聘任的著名教授有赵学海、刘鸿渐、姜琦、杜光埙、高文源、卢峻、于赓虞、曹国卿、杜元载、萧一山、汪奠基、罗章龙、黄文弼、周传儒等。1945年9月,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第一次访问西北大学,作了题为《科学与*主义》的学术报告,并向图书馆赠送了数百册英文书刊。1941年底,国民*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到校作了有关书法的学术演讲。
1944年10月,岳吉力恒教授在校主持了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西北分会的学术讨论会。西北大学还相继创办了《国立西北大西北大学刊》、《西大学报》、《西北学术》等10余种学术期刊,反映了这一时期西北大学学术的繁荣景象。[9]
1949—至今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西北大学随即于1945年8月开始筹备迁回西安。9月20日,教育部明令,将东北大学西安校址(早期西北大学农科原址),准拨西北大学使用。1946年夏,西北大学全部迁回西安。1946年5月,教育部令将原国立西北医学院汉中部分,自1946年度起并入西北大学,改称西北大学医学院。此时全校共有4院15个系。理学院之地质地理系,于1947年初经教育部批准,分为地质、地理两系。迁回西安后,先后由刘季洪、马师儒、杨钟健、岳吉力恒等出任校长或代校长。这一时期,新聘教授、副教授71人,其中有张西堂、傅庚生、王子云、侯宗濂等教授来校执教。西北大学的学术活动尤为活跃,仅1947至1948年,正式安排的大型学术演讲就有30余次。裴文中、屈武、郑伯奇、吴雨僧、陈梦家等著名人士先后到校进行学术交流。[9]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西北大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1949年7月,陕西师范专科西北大学、陕西商业专科西北大学、陕西省立医学专科西北大学并入西北大学;1950年3月,南郑师专分校并入西北大学;1950年4月原并入西北大学的医学院独立为西北医学院(即今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1952至1953年,全国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时,将英语系二、三年级并入北京大学,一年级与俄语组教师并入西北俄文专科西北大学(后发展为今
西安外国语大学),原
兰州大学经济、银行会计系并入西北大学,连同原西北大学财经学院调整为经济、企业管理、会计、统计4系;1952年11月,少数民族系迁往兰州,并入西北民族学院。1953年师范学院独立为西安师范学院(后发展为今
陕西师范大学);1954年成立法律系,1958年法律系分立,与西北政法干校合并,成为西北政法学院;1958年,该校和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陕西分院联合建立了化学、物理、半导体、生物、地理、历史、考古、原子物理、电子学、计算数学等10个研究所室。这些研究所室后来大都成为中科院和陕西省及西北一些科研单位的前身,为陕西和西北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 1960年经济系与他校合组为西北财经学院(今陕西财经学院);1972年陕西工业大学撤销,该校化工系并入西北大学。[9]
1959年以前,西北大学为高教部直属的14所综合大学之一。1959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将西北大学改归省属。1949至1997年间,先后由岳劼恒(代)、侯外庐、刘端棻、苏贯之、郭琦、巩重起、张岂之、郝克刚、陈宗兴、王忠民执掌校政。
1992年12月,陕西省*决定“将西北大学作为重点建设院校,积极争取第一批进入国家‘211工程’”。1993年6月,陕西省*决定投资3亿元,重点建设西北大学,并批准了《西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规划》,同时决定将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列入陕西省中长期发展规划。1996年10月4日至6日,顺利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6月4日,又顺利通过了“211工程”立项专家论证。[10]
2001年6月,教育部确定
南京大学为对口支援西北大学。[11]
2016年5月,故宫博物院与西北大学联合成立故宫学院(西安)签约暨揭牌仪式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举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与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共同为故宫学院(西安)揭牌。根据协议,故宫学院(西安)成立后,将致力于培养文博专业人才、传播先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促进高水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与成果交流。[10]
2017年5月,西北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联合成立陕西高校“长安联盟”。[12]
2017年8月,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的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新建基地评审工作已经结束。西北大学的“早期生命与环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21个引智基地作为建设项目予以立项,入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13]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西北大学入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4] 9月29日,在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日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的倡议下,北京外国语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广岛大学、长崎大学、上智大学等7所大学发起成立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创价大学、岩手大学、香川大学、樱美林大学、武藏野大学等14所大学也参与到该联盟中。发起成立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3] 9月30日,西北大学与西安市第一医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挂牌仪式在西安市第一医院举行。双方将通过院校联合、医教协同,推动科研、教学、临床齐头并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5]
2017年11月,西北大学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中国民俗文化试卷
指或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考研试题(98-07)
1998年试卷
民间文艺学(含民俗学)
一、 填空
1.北京大学于------年创办《歌谣》周刊,1928年广州
中山大学创办-------周刊。
2.民间传说可分为------传说,史事传说和--------传说。
3.民间寓言是具有明显-------寓意的故事,民间笑话是具有---------性和幽默意味的故事。
4.《西游记》的蓝本是宋末元初间写成的话本--------,《水浒传》的蓝本是宋元年间的讲史话本--------------。
5.《格萨尔王传》是藏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是-----族英雄史诗,《玛那斯》是-------族的英雄史诗。
二、判断对错
1.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的《叶限》属于灰姑娘型故事。
2. 中国汉族民间叙事诗历史上曾经想讲唱的道路上发展。
3. 端阳节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与关于屈原的传说相联系。
4. 在民间传说中一般将李耳视为木匠行业的祖师爷。
5. 我国广大的农村节日中演出的戏剧,主要是民间小戏,一般很少有大戏。
三、 名词解释
1. 口头性
2. 谚语
3. 儿歌
4. 创世史诗
5. 人生礼仪
四、 简答题
1.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2. 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五、 问答题
1. 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2. 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发生过怎么样的影响?
1999年试卷
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
一、 名词解释
模式性 创世史诗 民间历法
二、 判断对错
1. 家族村落的结构要素之一是辈谱。
2. 坐商招徕顾客的主要标志是商幌。
3. 刘德培是湖北五家沟一带的著名民间艺人。
4.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5. 《一千零一夜》在汉、回、哈萨克等民族的民间文学中都有一定影响。
6. 傩戏表演的主要功能是民间娱乐。
7. 《妙峰山》是我国现代民俗学史上第一部田野考察著作。
8. 歌墟是甘肃、青海一带民间的传统歌节。
9. 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创世史诗最为丰富。
10. 神话的神都是由历史人物演变而来的。
11. “打春牛”是我国各省沿袭已久的开耕习俗。
12. 阿凡提是新疆各地广泛流传的机智人物故事。
13. 杭州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于1930年。
14. 牌匾的主要特征是一写二画。
三、 论述题
1. 分析孟姜女与杞良妻的关系与区别。
2. 以四合院为例,略谈北方民居的特点。
3. 民间信仰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对民众发生意义的。
社会学
一、 名词解释
1. 依附理论
2. 社会角色
3. 制度
4. 社会变迁
5. 阶级
6. 象征符号
二、 简答题
1. 人类对自然界的关系经历哪四个阶段。
2. 马克斯。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三重标准。
3. 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区别是什么。
三、 论述题
1. 社会学如何看待文化?你怎样看待社会与文化的关系。
2. 从我国国情出发,如何选择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文化史
一、名词解释(24分,每题4分)
1、“三礼”
2、宋明理学
3、 纬
4、五服
5、诸宫调
6、干栏式建筑
二、简答题(24分,每题8分)
1、简述《山海经》的主要内容
2、简述中国古代的冠礼和笄礼
3、简述科举制的链桐兴衰历程
三、论述题(52分,每题26分)
1、试述宋代以来的家族制度
2、试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2000年试卷
民俗学
一、 名词解释
1. 士昏礼
2. 女人社
3. 庙市
4. 春官歌
5. 社火
6. 行话
7. 祭祖
8. 干亲
9. 字辈谱
唯唤伍 10.撒帐
二、 简答题(二选一)
1. 以工匠集团为例,简论民间组织的“局内意识”。
2. 以文人传说为例,简论民间集团的“局外意识”。
三、 论述题
1. 论民俗的传承性、现代民俗传承的类型与功能。
2. 概述在你身边发生的春节民俗的变迁,并谈谈你个人对这种变迁的含义和趋势的认识。
社会学
一、 名词解释
1. 社区
2. 边界文化
3. 组织目标
4. 社会设置(社会制度)
5. 社会现代化
二、 简答题
1. 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
2. “社会角色”的具体含义包括哪几个方面?
3. 关于“社会问题”,国外社会学家提出过什么理论?
4. 社会互动的情境,根据互动目的可分为几种?
三、 论述题
1.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前提下,如何借鉴西方社会学的分层论?
2.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民俗文化为何重新表现出它的作用和价值?
民间文艺学
一、 名词解释
1. 口头性
2. 幻想故事
3. 创世史诗
4. 民间说唱
5. 民间道具戏
二、 简答题
1. 为什么说民间传说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它与信史有什么区别?
2. 举例说明民间歌谣的艺术特色。
3. 坚持“忠实记录”的原则对民间文艺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 论述题
1. 神话、传说、故事的主要区别的什么?
2. 你怎样理解民间文艺学是一门特殊的文艺学?
北师大历年民俗学考研试题集萃]
2001年试卷
考试科目: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24分)
血缘关系 文化丛 初级群体 城市化 社会流动 社会保障
二、简答题(24分)
1、简要说明“社会角色”这一概念之所指。
2、与其他社会控制手段相比较,文化控制手段有哪些特征?
3、“社区”概念的基本含义,一般认为是什么?
三、论述题(52分)
1、社会学为什么要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现象?
2、试概述学习社会学理论对研究民俗有哪些帮助作用?
考试科目:民间文艺学
一、回答问题(30分)
(一)指出下列作品的作者(10分)
述异记 搜神记 黄山谜 古谣谚 中国农谚 粤风 天籁集 山海经 古今谚 吴歌甲集
(二)指出下列作品中具有变形情节的篇目(6分)
叶限 白水素女 狗耕田 十兄弟 蛇郎 老鼠嫁女 青蛙骑手
虎媪 兔子判官 狼外婆
(三)指出下列史诗或民间叙事诗的族属(10分)
格萨尔王传 江格尔 鹅并与桑洛 玛纳斯 嘎达梅林 崇阳双合莲
阿诗玛 孔雀东南飞 马五哥与尕豆妹 创世纪
(四)指出下列作品中的中国四大传说(4分)
女娲补天 牛郎织女 巧媳妇 孟姜女 夸父追日 虎媪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 大禹治水
二、简答题(10分)
(一)你怎样看待谜语的测验、锻炼智慧的功能?
(二)谈谈仪式歌的特征和你对仪式歌发展趋势的看法?
三、论述题(30分)
论传说的历史性特征
考试科目: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历史地理学派 叶限 遗留物说 禁忌 成年礼
二、论述题
1、论述民俗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差异。
2、分析汉魏时期的民俗理论。
3、试论民俗的社会功能。
4、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2002年试卷
考试科目: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24分)
初级群体 中性文化(非评比性文化) 社会指标 社会流动 社会化 自致角色
二、简答题(24分)
1、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分化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2、与其他社会控制手段相比较,文化控制手段有哪些特征?
3、我国社区文化的协调发展,包括哪四组关系的协调?
三、论述题(52分)
1、婚姻家庭社会学宏观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是什么?
2、社会学理论对研究民俗有哪些帮助作用?
考试科目:民间文艺学
一、名词解释(28分)
母题 墨册 鼓词 故事形态理论 召树屯 异文 《民间文艺周刊》
二、简答题(42分)
1、幻想故事与传说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区别。
2、蛇郎故事的主要情节。
3、史诗与神话的关系。
4、写出5篇以上钟敬文早期研究民间文学的论文名称。
5、讲手的作用。
6、汉族古代寓言的特点。
三、论述题(30分)
1、为什么说各种文学体裁大都来自民间?
2、我国民间小戏的发展与宗教的关系
考试科目: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24分)
民俗 图腾 通过仪式 民间熟语 干栏式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二、简答题(36分)
1、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它具有哪些功能?
2、工匠民俗有哪些重要特点?
3、说一说北大时期中国民俗学的创建情况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40分)
1、为什么说“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2、你怎样理解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2003年试卷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梅葛》
2、文人竹枝词
3、“重出立证法”
4、安德鲁 郎
5、高煤(其实应该是衣旁,一下找不到)
6、“洗三”
7、《中华全国风俗志》
8、王少堂
9、悬棺葬
10、诀术歌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家族祭祀的功能
2、四合院的人文特点
3、成年礼中考验所具有的意义
4、为什么钟敬文先生提出要“建立中国民俗学派”?
5、传说与严格意义 的历史有什么不同?
6、英雄史诗的特点
7、忠实记录的基本要求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民间口传文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社会学:
一、理论阐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涂尔干(杜尔克姆)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2、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3、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
4、社区和民俗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每题15分,共30分)
1、定量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2、如何测量社会态度
三、应用题(20分)
分析文化分层的理论传统
2004年试卷
04年文学院试题
科目:社会学
一、名词(5分×10=50分)
1、非物质文化
2、谣言
3、社会角色
4、核心家庭
5、大众传播媒介
6、失范
7、社区
8、城市化过程
9、社会地位
10、社会整合
二、简答(10分×6=60分)
1、全世界范围内社会现代化的三次*。
2、角色确定不当的主要表现。
3、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
4、社会舆论的作用。
5、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的主要渠道。
6、为什么说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的需要。
三、论述(20分×2=40分)
1、举例论述习俗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
2、为什么说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
科目: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
一、名词解释(5分×6=30分)
1、民俗
2、巫术
3、成年礼
4、宗族
5、神话
6、民间叙事诗
二、简答(15分×4=60分)
1、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2、为什么说民间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
3、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4、为什么说田野作业是民俗学最重要、最有效的研究方法?
三、论述(20分×3=60分)
1、谈谈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2、汉代有哪些重要的民俗著述?体现了何种民俗观?
3、什么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如何理解它与民间文学书面传承的关系?
04年哲学系——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民俗
2、行商
3、宗族
4、巫觋
5、民间歌谣
6、神话
二、简答题(任选其中两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简述中国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2、请简要说明影响传统节日民俗形态的主要文化因素
3、民俗研究过程中需要哪些研究方法?
三、论述题(任选其中两题,每题35分,共70分)
1、何谓成年礼?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举行成年仪式?
2、举例论述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
3、如何理解田野资料与文献资料在民俗研究中的关系?
04年社会学院民俗学专业试题(部分)
社会学
第一部分(25分×4=100分)
1 社会精英
2 职业分层与社会分层
3 民俗现象与社会现象
4 财产与收入
第二部分(20分)
如何研究集体传播意识(可结合田野作业实践论述)
第三部分(30分)
试述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特点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6分×5=30分)
1 民俗
2 巫觋
3 神话
4 歌谣
5 宗族
二、简答(25分×2=50分)(三题中选做两题)
1 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2 影响节日风俗流变的因素
三、论述(35分×2=70分)(三题中选做两题)
1 什么叫成年礼?你认为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举行成年礼?为什么?
2 试述在研究中田野作业收集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关系。
05年文学院民俗学试卷
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50分,每题5分)
1、失范 2、社会指标 3、马克斯 韦伯 4、美国芝加哥学派 5、“二元”社会结构
6、宗教 7、性社会学 8、流行 9、符号 10、物质文化
二、简答题(60分,每题10分)
1、权威的两种特征
2、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有哪两大理论传统?
3、习惯或常规有哪些特征?
4、民俗与人的社会化的关系
5、社会运行机制
6、社会越轨的类型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民俗在社会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举例阐释文化的功能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小题5分)
民俗 岁时节日 流行语 宗族 幻想故事 创世史诗
二、简答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2、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起着什么作用?
3、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
4、说说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三、论述题(共60分,每小题20分)
1、你怎样认识大众传媒对民间文学的应用?
2、谈谈五四前后歌谣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意义
3、田野作业方法对于民俗研究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05年社哲院试题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6*5=30)
1、 仪式歌
2、酉阳杂俎
3、报丁
4、招幌
5、驱傩
二、简答题(三选二25*2=50)
1、如何理解并实现民间文学搜集过程中的“忠实记录”原则?
2、何谓“历史地理研究方法”?
3、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三、论述题(任选二35*2=70)
1、请举出三部你认为重要的中国古代民俗文献,并予以简要述评?
2、请以民俗学的知识分析当代民俗信仰问题。
3、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社会学
一、简答题(8*5)
1、三农与民俗
2、马泰效应
3、传统民俗学
4、社会流动
5、公平与效率
二 、举例说明社会测量的方法。15分
三、民俗对社会制度的作用。20分
四、社会学与民俗学研究对象的联系和区别。35分
五、试从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谈谈多民族一国民俗学的内容、特征、和独具性格。 40分
06年文学院民俗学试卷
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50分)
社会 规范性角色 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工作 权威 家庭 社会化 社会价值观 评比性文化 内群体
二、简答(60分)
1、本土方法论 2、举例说明民俗对确定社会角色的作用 3、民俗文化是先进文化吗?
4、和其他社会控制相比,民俗有何独特之处? 5、民工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
三、论述(40分)
1、运用社会运行理论,举例说明民俗文化的认同功能
2、民俗学专业为何学社会学?
民俗学(含民间文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30分)
民俗的传承性 社区组织 成年礼 田野作业 民间叙事 史诗
二、简答(60分)
1、举例说明民俗的类型性
2、农业民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和形式?
3、谈谈历史地理学派的主要主张,你认为这一学派的长处与局限体现在哪些地方?
4、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论述题(60分)
1、你怎么认识个人在民俗传承和变迁中的作用?
2、谈谈五四前后歌谣学运动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意义
3、为什么民间文学又被称作“口头文学”或“口头传统”?其口头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06年社哲院试卷
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3个,共30分)
定性与定量 社会团结 公平与效率
二、谈谈三农与民俗传承的关系(30分)
三、社会分层对中餐文化的影响(45分)
四、人生仪礼的社会化内涵(45分)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7个,共35分)
民俗传承 社日 歌谣周刊 六礼 民俗主义 百工五法 民间组织
二、我国四大传说是什么,各属什么类型,分别说明(20分)
三、民俗学研究方法,试举二三例加,并说明各自的优缺点(25分)
四、传统工艺所包物质民俗内涵,结合具体物品加以说明及其含义??(30分)
五、民俗与民族文化遗产的关系(40分)
2007
五大题
一、什么是故事类型?什么是故事类型学派?试谈两者的关系?(20分)
二、民俗与宗教的关系。(25分)
三、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30分)
四、五四时期民俗学运动的特点。(35分)
滇越线行走纪事之——西南联大
飞抵昆明时,天将擦黑。
匆忙赶往酒店入住,天完全黑了。幸好是住在翠湖边上,我们一行人跟着领队渔夫和蛮书老师,开始了这趟行程的热身。
目的地就是现在的翠湖公园。翠湖原来是滇池一部分,曾经名为菜海子,然而我印象深刻的是看到昆明自来水厂的泵房。月色下的翠湖显得十分安静,而四周的彩色灯光又带来与白天不一样的热闹。透过泵房的门玻璃,我们看到乌亮的抽水电泵,心中感慨万千,经历了一百一十年,机器也相当完好。
明亮的路灯下,蛮书告诉我们,早在滇越铁路开通之前,昆明的进步民族企业家争取到了建设水电站的*批准,向德国西门子公司订购了发电机组。铁路通车的当年,机器就运到,在技术专家及施工工程师及安装工人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两年就在昆明的西郊石龙坝上完工了。1912年,昆明亮起了灯泡。
新冠之后,大学校园不能随便进了,路过云南大学的正门,蛮书便提到了这趟行程绕不开的话题——西南联大。可惜没能去
云南师范大学亲眼看看联大的纪念馆。
整趟旅行,看到与西南联大的教学楼有关的虽然只有两处,分别为蒙自分校的旧址和红河州的文学院及女生宿舍,但脑海中翻腾不断的是近九十年前真正影响了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特殊迁校历史。
清末,国门开启。甲午海战的惨败,让中国最早一批留学海外的有识之士深刻意识到了我们封建帝国落后愚昧的一面。于是,科学救国,文化兴邦成了那时的主旋律。而唯一可改变的根本之道,非从教育入手不可。
绍兴人蔡元培便是那个时候的领军人物,他积极倡导自由思想,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成为北京大学掌舵人。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第一批学业优良的考生考取了公费留洋资格(庚子赔款留学生),不少人选择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工以及机械类专科,取得学位回国后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志愿为落后的祖国培养新一代的实用迟悔衡人才。首批庚款码做留学生梅贻琦回国后就在清华任教,至1931年任
清华大学校长。他当年的演说至今都犹在耳边回响,他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强调,大学教育只有两个重点,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在辛亥革命后二十多年里,虽有军阀混战,然学习西方科学,自立图强的精神先在那批大师们心中树立了。苦难的中华民族刚推翻了封建帝制,尚未从积弱积贫中走出,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入了东北。以彼时的国力,尚不能与强盛的日本抗衡。1937年卢沟桥事变不久,日寇炸毁了天津南开大学,清华和北大也岌岌可危。为保存来之不易的学术种子和莘莘学子的一张课桌,在民国*的支持下,平津三大最优秀的高等学府决定南迁。
当年的交通可远不如今天,完成这趟行程可谓山高水长,千里迢迢。比如梁思成夫妇等一批教授学者,带着大批书稿等资料还携家带口,从北京至天津、青岛、济南、郑州,水陆兼程地终于到达长沙。我不禁想起钱钟书在《围城》中描述的一路辗转去三闾大学的种种艰辛,即使苦不堪言,亦只能苦笑。
先抵湖南长沙的,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复学。理工等科在城内,文史哲则租了圣经学校在山上,还有大批运输来的书籍实验器具考古文物及宝贵手稿资料等,那批大师们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及生命危险,辗转不停,后代的我辈无法想象。
同时,国军将士们拼死抗争,激战不断,然随着国土和城市的不断沦陷,日寇的飞机更骄横妄为地往南及内地上空狂轰烂炸,长沙亦未能幸免。于是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考虑再次迁徙到更偏远的西南地区,昆明是最终的选择。
去昆明,大批学生与教授们分三波陆续启程。选择的路线分别为:粤汉铁路火车到广州,取道香港,再坐船至海防,最后由滇越前中铁路到达昆明;朱自清、冯友兰先生带领坐汽车经由广西桂林、柳州和南宁,从友谊关到河内,再转乘滇越线的火车抵昆明。还有就是闻一多先生带领的“湘黔滇旅行团”一路步行一千多公里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历时一个多月,到达昆明。这里的征途,滇越铁路起了重大作用。
今天,我们回望九十年前那段西南联大的历史,由衷地认为是近代教育史上的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别说在炮火连天不断迁徙的艰险中,有学生和校工被炸死。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常的教学都没有中断过。这不能不让后辈的我们肃然起敬。
教授们在一路跋山涉水、颠沛流离之中,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遗失宝贵学术资料。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带着很重的眼疾,却在迁徙途中丢失了宝贵的书籍,痛心疾首却又万般无奈;金岳霖也在一次躲避空袭的时候不慎丢失了手稿;刘文典的四箱图书手稿也在香港丢失。林徽因饱受病苦,在简陋的床上坚持整理建筑学手稿;考古学家李济的两个女儿于花季之年在缺医少药的环境里,因病夭折……
然而,就是在抗日的烽火岁月,更大地激励起这些师生们的民族精神,老师们坚持教学,学生们也不因炮火而中断学习。这些研究学术的种子就在如此的艰难条件下慢慢地在西南边陲地区生根。西南联大在这里培养了一批批卓越的人才,不愧是奇迹。这须感谢三位迁校并管理校务的大功臣,他们分别是蒋梦麟(北京大学)、梅贻琦(清华大学)和张伯苓(南开大学)三位先生。
他们是原这三所大学的校长,战时绝不愿在沦陷区为日寇做事,克服极大的困难,解决校舍、课程、招考、毕业、学术研究、著书和师生生活等问题,教学得以在迁徙和变化中不曾中断。克服物价飞涨、材料奇缺,经济窘迫困顿,还要常常躲避空*报,以免被*投中……
当我们在碧色寨站的时候,当我们在微黯的夜色里沿南湖(蒙自)漫步的时候,当我们走到联大蒙自分校旧址的时候,我们都忍不住地想起当年的年轻学生们和教授们,也曾在此散步作诗,思念家乡,忧虑民族的未来。而彼时的滇越铁路,承载了他们无数次的往返。因为要躲避炮火的袭击,学校师生被迫暂借宜良等地村庄、寺庙来上课。还有四川的叙永分校、板栗坳的李庄……受尽颠沛流离之苦。
战乱中几近流离失所的教授们,未改其志,初心不变。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英美中苏共同向日本宣战。中国远征军在滇缅线上同日军作战,当时亦有西南联大的学生参军,主要是派驻各处的通讯兵,负责各类电报和军事指令的翻译沟通,年轻的学生许渊冲也是其中之一,还有梅贻琦先生的一双儿女分别参军,为飞虎队做翻译。很多年轻人在撤离野人谷时牺牲,而年轻的教师查良铮是亲历这次生死的,他只愿以诗来表达内心的所有。
抗战胜利之后,张、梅、蒋三位先生又着手准备复校回归计划。可以说历时八年多的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光辉时刻,尽管面临着国破山河沦陷的悲苦,却是人才辈出。联大在云南的时光,也为当地的学子们带去好学、忧国、知天下、求进步的思想,联大的师生在昆明创办了小学堂、中学、女子学校、师范学院,为自由学术、培养人才打好了基础。离开昆明时,很多当地年轻人尤其是听过师生讲课的职业学校学生,很是不舍,依依惜别。
斗转星移的今天,中国哪里都能堂堂地安放下学子的课桌,有些条件还好得不得了,而大师们却早已远去,连同他们的思想、魅力、操守和情怀。
当我看到伙伴们拍来的滇越铁路人字桥上的照片时,心潮澎湃。想到联大当年的大师教授或学生们,都曾带着满腹学识和报效祖国的心志,往返于这条铁路,想通过传播知识、*和科学,强大祖国来打退日本侵略者。并坚信终有一天会成功。
有关西南联大的一段历史、部分资料及珍贵文物都分别在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及北京大学等处保存,如果我们有幸看到,该由衷感念前辈们留存的宝贵精神财富,默默鞭策自己向他们的理想走近一步、再走近一步。
以上就是金博宝188官网整理的云南大学文学院在哪里 西北大学的历史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金博宝188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