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博宝188官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影响高职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相关文章,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高职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高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高职课程开发必须确立全面发展、能力为本、职业定向的指导思想,在课程开发中要遵循适应性、实践性、开放性、灵活性、多元性的原则。
课程开发 指导思想 原则
课程是高职教育一切问题的核心。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是专业建设与改革,都必须落实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上。因此,了解与确定科学的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与质量高低。
一、课程及课程开发的含义
1.课程的含义
课程是教育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概念之一。但是,对课程的定义却是最纷繁芜杂,歧义最多。迄今为止,人们对于课程的定义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在西方,“课程”一词来源于拉丁文词根,指“跑道(racecourse)”。西方课程论专家奥利瓦(Peter F. Oliva)根据对各种课程定义的研究提出了13种本质观:(1)课程是在学校中所传授的东西;(2)课程是一系列的学科;(3)课程是教材内容;(4)课程是学习计划;(5)课程是一系列的材料;�(6)课�程是科目顺序;(7)课程是一系列的行为目标;(8)课程是学习进程;(9)课程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各种活动;(10)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在校内外所传授的东西;(11)课程是学校全体职工所设计的任何事情;(12)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所经历的经验;(13)课程是个体学习者在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一系列经验。
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课程即学科。《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中把课程定义为“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指一组教学科目”。
(2)课程即学习经验。靳玉乐认为,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丛立新在《课程论问题》中认为,“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3)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王道俊、王汉澜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廖哲勋认为,课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
(5)课程即 教学计划 。刘克兰认为:“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以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称”。
2.课程开发的含义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又称课程设计或编制,是指根据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开发、编写、评价课程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体系,反映的是产生一个课程的全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建设课程资源、实施课程教学、开展课程评价、修正课程设计等环节和内容。
二、高职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高职课程开发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与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指导思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最本质的属性是它的职业属性,人才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课程开发要贯彻以下的指导思想:
1.全面发展
课程开发首先要明确“课程是什么”、“课程为什么”的问题。“课程为什么”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随着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理论在高职教育界的不断强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在高职院校的不断推进,目前出现了几个不容忽视的倾向:
一是过于强调岗位操作能力培养,忽视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二是过于强调岗位适应性,忽视了职业拓展与提升能力;三是过于强调职业定向性,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课程开发上,就是实践课时越多越好的价值取向,造成理论课程越来越少,不足以支撑基础素质的养成;以工作过程或任务组成教学模块,造成理论知识支离破碎,起不到培养智能的作用;文化基础课程可有可无,造成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缺失。
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适应特定岗位工作的人,而且是要培养适应岗位变动、职业提升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因此,高职课程开发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职业更新、岗位提升与终身学习的需要。
2.能力为本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具备职业胜任能力,作为培养人才载体的课程及课程体系也就要求体现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这是毋用置疑的。但目前在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上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对职业能力的定位不准确,不是从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倒推分析得来的,而是根据学科知识习得养成来确定的;二是对职业能力的分层不清晰,没有把握好高职与中职的区别,不明白高职的“高”到底高在哪里;三是对职业能力的范畴认识不到位,哪些是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说法不一。
课程开发是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的,所以要明确以下几点:
(1)职业能力的定位。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人的职业能力是由多种能力叠加并复合而成的,它是人们从事某项职业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总和,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这个职业能力必须是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而得来的,并且是运用行动导向理论归纳提炼出来的。
(2)职业能力的分层。不同层次的教育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也是有层次的。在职业教育这一类型的教育中,存在着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几个层次,虽然它们都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但是所培养的职业能力是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主要是短期的岗前培训,主要是培养某项工作的操作技能,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某个岗位的工作能力,而高等职业教育除了培养岗位能力之外,还应培养岗位群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从低到高的层级关系。
(3)职业能力的范畴。职业能力应该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它是胜任职业工作的必备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它是实现转岗、提升、发展、创新的源泉。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它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融入人类生活共同体中行使有责任行动的能力。这三要素就是“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它们的整合结果决定着个体在动态变化的职业生涯中的综合能力。
3.职业定向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是职业人才,是行业、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岗位的职业人才。所以,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要体现职业定向:一是教学目标指向特定的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与素质;二是教学内容根据特定的职业工作任务来选择;三是教学实施以特定的职业工作过程来序化;四是课程评价以特定的职业资格、岗位工作规范为标准。
三、高职课程开发的原则
1.适应性
课程开发的适应性主要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是适应社会需求。高职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那么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课程也就必须体现社会需求。二是适应职业需求。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一毕业走上岗位就能胜任工作,因此高职的课程开发必须贴近职业需求,将职业能力要求作为课程目标,将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目标与职业要求、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的零距离。三是适应学校特色。许多高职院校有浓厚的行业背景,有独特的办学定位,有鲜明的办学特色,课程开发应该为培养独具特色的人才服务,有特色的课程才能培养有特色的人才。
2.实践性
目标决定内容与顺序。高职培养的人才是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能力是根本。在课程开发上体现实践性,一是课程目标指向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实际工作为依据,三是教学实施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四是考核评价偏重技能的实操。
3.开放性
首先,课程开发主体的开放,课程开发不应只是由学校的教学专家封闭、孤立地进行,而是向行业企业开放,邀请相关技术专家、行家里手参与进来一起开发课程;其次,课程目标开放,课程目标不仅仅是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而是面向岗位群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三,课程内容开放,建立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接轨的课程模式和教学内容,将行业的新成果、新产品、新技术动态地融进课程内容中;第四,课程实施的开放,一方面,更多地由行业企业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在时空的安排上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第五,课程评价的开放,引入社会评价、行业评价、用人单位评价,避免评价的封闭与单一。
4.灵活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职业岗位的变化十分快捷,要培养适用人才,高职课程的开发就必须遵循灵活性的原则。一是根据社会经济、职业岗位的变化,对课程进行动态开发与管理,不断地将新知识、新技能融进课程之中,体现新要求、新内容,建立起课程动态开发机制:“职业岗位需要评估――课程开发与设置――教材选择与编写――课程实施――评价与反馈――修改与调整”,这一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前进的过程;二是建立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的选修课系统,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必须满足学生不同职业方向追求的个性化需求,所以,要注意开发供学生选择职业方向的课程。
5.多元性
多元性是指课程开发不只是由学校单方进行,而是由行业企业人员、课程开发专家、专任教师组成的开发团队来进行。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课程开发与决策不能缺少行业企业参与。要把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高职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课程开发专家具有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和课程开发技术,是将行业企业人员提供的工作任务开发成学习领域的人,在课程开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专任教师来自教学第一线,对教学规律、教学对象、教学实施有着深切的体会,他们的参与会使课程开发更贴近教学的需要,更具可操作性。要改变过去由学校教师包办课程开发的单一模式,组建由学校、企业以及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的多元课程开发团队。只有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才符合高职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袁江.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5]廖哲智.高职课程建设的反思与探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
影响高职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观念因素,即教师的教育观念跟不上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一是认为高职生是大学生,教师是大学教师,受到高教管理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高职的培养目标研究不够,对高职扩招后生源素质的变化思想准备不足,仍是更多地强*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对教师的育人能力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认为现在的高职生相当于以前的中职生,管理体制与教师育人的方式方法仍停留在中职模式上,升格为高职后,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与“双师”素质等硬性指标,对教师育人思想的转变重视不够。
素质因素,即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欠缺首先,高职扩招导致教师大量短缺,一批新毕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中。高职的办学特色决定了这些毕业生大多来自工科院校,在校期间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育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在育人问题上更是缺少理论指导,因而影响了教师育人水平的提高。其次,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中还有不少从企业引进的工程师之类的教师,这些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在育人问题上也缺少相关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培训因素,即高职教师的培训体系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本人参与的课题组在调查过程中,当问到“你校重视教师育人能力方面的培训吗?”时,有44%的人认为“一般”。当然有不少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能力建设非常重视,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但这些进修和培训大多是针对“双师型”与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的,而与提高教师育人能力相配套的培训政策、培训基地、培训内容则少之又少。这些导致了一方面教师因学生越来越难教而苦恼焦灼,另一方面教师培训仍只重专业知识技能而不顾育人技能,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发生错位,使教师在育人问题上缺少学习借鉴的机会,育人能力的提高缺少外部环境的支持。
工作量因素,即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缺乏学习、总结、思考的时间与精力据本人参与的课题组对本省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调查,有63%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工作量太大”。由于高校扩招,许多高职院校生师比严重超标,教师普遍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在完成教学、科研等任务后,几乎没有多少精力与时间顾及育人能力提高的问题。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成了说起来重要但实际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
高职院校如何深化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方式如下:
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的发展出路在于创新主体协作、要素融合和利益共享的产教融合新机制,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高效能助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产教融合导向
首先,深化学城联动。高职院校要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导向,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有效衔接、同频共振,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支撑,激发区域*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其次,在人才培养要素上,学校应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链,吸引行业领军型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
开展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融、教材共编、基地共享、师资共聘,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全方位的要素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新内涵。
再其次,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构建职教联盟共同体。强化以利益为纽带的治理建设,发挥职教联盟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纽带作用,推进职教联盟建设。
科学谋划联盟框架下的长效合作机制和常态项目,推动形成以高参与度为特征的职教联盟运行新态势,形成规模多样、层级递进的多元合作新局面,激发协同育人动能。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
以上就是金博宝188官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影响高职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