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博宝188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校选择 > 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

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

院校类型: 民办

办学类型:艺术

联系方式:

学校简介

毕节市地处黔西北的乌蒙山脉腹地,是彝族文化发祥地之一,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市委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民族文化建设非常重视,针对彝族文化的消失现状,特批兴建了一所全国唯一的划时代意义的彝文双语职业学校。以学校为载体抢救、保护和传承彝族古老而又先进的文化。2012年2月23日,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农历二月初二传统的“龙抬头”这一个大好的日子,为这所划时代意义的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原省政协主席龙志毅、省政府副省长禄志明、时任市委书记(现省委常委、副省长)秦如培等领导为学校的成立和开学发来了贺信,原省人大副主任、贵州省彝学会会长禄文斌、省人大副主任顾久,市人大副主任安金黎等领导出席了开学典礼并作重要讲话,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玉平为学校授牌,中华彝族企业家协会,云南省昭通市彝学会、贵州省彝学会以及省内市、州彝学会代表,省直机关有关领导,毕节市直机关及彝族乡镇代表,部分布摩代表和学校师生共4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开始,布摩班30余名新生在老师安朝文、禄应贵的带领下登台念诵的献酒经,为隆重开学典礼做祈福。同时举行了一台彝族原生态的歌舞表演,热烈祝贺了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的隆重开学。

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的成立,它不仅是黔西北文化教学领域的一件大事,而且是贵州省乃至大西南中华民族文化、教学领域上的一件大喜事、大好事、大实事。学校名称直截了当地突出彝文双语特点,更为新颖的是“职业”学校这一与经济建设相关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学校建设的思路清晰,指定思想明确,它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更重要的是注重了民族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以职业教育形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彝区经济发展。教育部门批准该校的办学专业是“方言旅游”,这又是与彝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传统而又优秀的民族文化相结合,更加突出了优势。尤其是,学校虽然仅是一所中职学校,但学校的师资力量强,教师都是高学位的专家教授,现已聘请了正教授及正教授级的专家11人,副教授及副教授级的专家19人,高中一级教师29人,高级农艺师级16人的教师队伍。学员都是从初中甚至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中招录,汉文化学历高,属高规格的中职学校。可以说,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是一所高层次的彝族综合文化和农村农业农民实用技术学校。

彝族先民早在母系社会时期就创造了语言、文字、艺术(歌舞)、服饰和文化习俗,形成了完整、规范,自为体系的彝族文化。从许多古籍中看出,彝族文化具有其深远的历史性,独特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科学的先进性,贴近生活的实用性。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彝族文字的详实记录。在历史上彝族文化为中华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甚至现在都还在发挥着作用。如十月太阳历在天文历法上准确地划分了时节;时代尼母分宗的婚姻制度,对于提高人口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行火化的殡葬制度为现实殡葬打下的基础等等。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彝族文化曾被视为封建迷信而被加以禁止;彝族文化传承人——(布)摩被打成牛鬼蛇神;布摩们亲手一笔一划写出来的书卷被强行烧毁;语言和习俗也受到限制,从而,彝族文化逐步消失,甚至消失的程度比较快。表现在:

l是语言的消失,散居地区彝族人多数不会自己母语,聚居地区的彝语程度也退化得很快,甚至个别聚居区的彝族人口也不会本民族语言。

2是礼俗的消失较为明显。本来彝族人有着一整套完整而规范的礼俗礼仪,但现在大都没有坚持,反而去借用其他民族的礼仪,特别突出的是丧葬礼俗办理,大都是请道士先生和西洋基督教义来做道场。

3是彝族文化的传承人——毕(布)摩屈指可数。就从懂(传统)彝文字的人(专家学者)来看,也是寥寥无几,且年龄都在40岁以上。更令人惊讶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彝族人已经不知道自身的籍贯和姓氏了。为此,彝族文化已经到了不得不抢救的地步了,文化传承人的培养迫在眉睫。

4是彝族人口中经济普遍滞后,多数人存在着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为吃盐的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观念。

总而言之,彝族文化的消失,彝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是当前黔西北地区,乌蒙山区乃至整个大西南彝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基于这些因素,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民族教育的大好政策,办一所高水平的彝族文化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职业学校,更好地传承彝族优秀文化,开发这一非物质文化资源,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加群众收入,切实解决温饱并进入小康社会,对于推动彝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是一所个人出资兴办,面向社会招生的民办教育机构。学校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要求经济回报。学校坚持社会效益为第一的办学理念,根据国家提出的救书、救人、救学科的精神,注重培养人才,传承文化,规范文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前提,以抢救彝族文化为重点,以规范彝族文字为抓手,以推动彝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彝族人民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同步进入小康为目标。突出彝族语言、文字、文化、艺术、旅游景区导游、宾馆酒店管理、农业实用技术、生产经营等教学和培训,培养出具备全面系统地掌握彝族语言文字知识,熟悉彝族历史文化、民族风情,能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编辑、翻译、出版、文学创作、旅游导游、酒店服务,脱致富等方面的掌握着、传承人、研究人、管理人、科技能人、服务人员等专业人才、生产能手和科技人才,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跨越发展。

学校是“方言旅游”专业,将设置毕(布)摩、彝文、彝语、艺术(含歌、舞、乐器)、主持、农业实用技术、生产管理、经营管理、酒店服务、景区导游等十余个专业课程。开设66个班,招生3300人以上,教职工300余人,计划建成运行5年后提升为大专至本科学历。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将建6至8万平方米左右的校区(县政府已规划建校用地150亩)。学校按照长、中、短班等三个不同的班次方式进行正规教学授课,长班学制为三年,中班的学制为二年,短班的学制为六个月至一年。毕(布)摩班、文字班、导游班、畜牧兽医班通常实行长班制,也不排除中班的教学形式和短班的培训方式。其它方面的班次尤其是农业实用技术班和语言班更多是实行短期培训方式进行。学校着重从六个方面抓教学:

1是抢救性地开设布摩文化教学,这是培养彝族文化乡土人才的最佳捷径。彝族文化的传承人是“毕(布)摩”,“毕(布)摩”是掌握彝族文字各类典籍文献的文化人,是对彝族文化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功臣。同时还要规范毕(布)摩经,所以,毕(布)摩文化教学是本校的核心。

2是探索性地开设彝族文字教学,这是本校的教学重点,以长班为主,面向社会招录具有高中以上乃至大专以上学历的学生。彝文字教学以贵州古彝文为主,同时也开设云南、四川的彝文教学课;以学常用彝文为主,也要学习异体彝文。学校将要规范在贵州使用的古彝文,突出彝文字的字形、字意。要从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面编撰彝文教材课本和彝语普及教材;学校将要大力为聚居和散杂居区的学校培养双语教师,通过教学培训,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彝族文化研究队伍。

3是有针对性地开设语言、艺术、主持的教学,注重彝族语言的抢救和彝族歌舞原生态的挖掘,发挥老艺人的作用,挖掘、整理彝意原生态的歌舞,提炼和创作出一批优秀歌曲和舞蹈,发现和培养一批年轻的艺术人才;还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摩史”和各类活动场合的主持,并配备人才建成一支队伍,进入各类活动场合,支撑活动自开展,占领文化阵地。

4是围绕旅游主题形象,充分发挥学校“方言旅游”专业特长,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培养一支集旅游规划开发、旅游经营管理、旅旅游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还要培养一批优秀的饭店管理和服务、景区经营管理、导游讲解等方面的人员,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毕节境内的重点旅游景区重要接待的地方都有突出彝族文化特色的导游解说和服务人员。

5是结合畜牧大区的特点,着力抓好畜牧兽医教学,合理规划建立畜牧兽医点,力争每个村寨都要培养出一名畜牧兽医员,特别是要针对那些养殖大户培养畜牧兽医员和管理营销员,还要大力培训农户的家禽养殖等。

6是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水平,力求每户农户都要切实掌握一至二门实用技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切实发展彝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提高彝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实现彝族同胞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的目标。

目前学校已招生三个班,137名学生,其中:毕(布)摩班57人,旅游班45人,文艺班40人。旅游班已承担了大方慕俄格的导游讲解;文艺班参加贵州原生态彝族歌舞比赛中,夺得了两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毕(布)摩班的学生们现已在老师的带领下,活跃在威宁赫章一带。学校已编制汉语教材一套(三字经、千字文为主),畜牧兽医教材一套,农业实用技术教材一套等。同时成功培训了数千名农业技术实用人员。我们坚信,通过学校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的教学,培养造就一批彝家优秀的各类人才,抢救和挖掘彝族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和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在学校的建设进程中,我们是有许多困难和问题的,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克服,坚持把学校办好,办出水平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