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金博宝188官网小编整理了法学生保研院校排名前十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帮助到大家。
法律硕士(非法学)复旦、交大、上财、华政这四所学校...
论法学实力,华政第一,交大次之,复旦又次之,上财最后。复旦法学院不知何故近年来呈衰败之态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前不久孙笑侠教授接管交大法学院,不知会有革故鼎新之举措,复旦法学院是否振兴信游锋仍待观望。相反,交大法学院在一批法学权威郑成良叶必丰季卫东等人的带领和巨大的资金投入下,招兵*马,招贤纳士,蒸蒸日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数十年来发展最快的法学院,排名已经超过复旦,直逼华政。其实交大与华政相比,正如迪拜与中国,前者弹丸之地,人口数百万而已,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十三亿之众,从总体实力如GDP总量来看,当然是中国有压倒性优势,但是从人均GDP来看,显然是迪拜更胜一筹,传统政法院校一般都是拥有最庞大的法学家群体,尽管参差不齐,但是总体实力肯定不容小觑。
至于考研难度,应该是复旦最大,华政次之,交大又次之,财大没去了解过。考研难度之大小不仅与该学校磨渗在该学科实力大小有关系,还与学校整体滑晌名气有关。复旦作为江南第一学府,考研难度当然居于榜首。尤其是对于以后不从事学术工作的同学而言,法律硕士应该更注重学校的名气与牌子。
总体来说,推荐交大法学院,这个学院对学生十分重视,学术资源非常丰富(经常有国际上知名学者来此讲学),校园环境更加舒适,性价比最高,特别推荐。
如果想要保研的话,大学四年应该怎么度过?
想要保研的话,大学四年应该努力学习,常老腔常泡在图书馆里。保研有几个关键要素:
️学习成绩
保研需要很好的学习成绩作为底牌。985/211 或者说双一流院校的保研率比较高,其他院校保研率相对低一些。
985/211 院校:可以咨询学长学姐或者直接向学校招生办公室打*询问,确定学校的保研率大概有多少(有的学校会设立一些提高班,需要另外了解情况)。大学的第一学期要尽力考一个高一些的分数,第一学期的分数有助于你定位自己的位次,调整接下来的学习方案。
非 985/211 院校:保研率比较低,可能难以找到借鉴或者咨询的学长学姐,这个时候就要自己做好规划。成绩要保持在年级前三名,再辅助下面提到的二、三点才能拥有更高的几率获得保研机会!
️科研潜力
本科学习期间学校会组织许多科研竞赛和科研课题培好小项目,从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国际级都有,当然是含金量越高越好!
在大一的时候多参加一些校内的比赛,包括文献调研类的竞赛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认识一配含铅些愿意在这方面一起组队参赛的优秀小伙伴!当然更幸运的就是能够找到一位好的指导老师!好的指导老师能让你事半功倍,加快踏进科研圈子,明确你未来的方向,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大二、大三的时候陆续会有一些更高级别的比赛,往往需要组队进行。这时候需要你挤出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和师兄师姐们学习如何做实验、整理数据,在参加竞赛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动手、思考能力,这些在保研面试中都是老师非常看重的科学素养!会不自觉地表现在你的思考方式、实验规划中,为保研锦上添花!
当然,国家级竞赛和论文是保研材料中重量级的存在,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实 验做的还不错,那么可以试着和导师联系投稿一些期刊!如果能够发表,那么你将很大概率上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英语水平
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读研以后阅读文献、自己动手写英文文章,回复外国专家邮件、参加国际会议,甚至出国交流访问,无处不在。因此,大学期间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非常重要,同时也需要让自己的英语水平能够直观体现出来, 具体包括几个方面:
(1)四六级(2)学校组织的各项英语竞赛(3)英文文章
保研是种什么体验?
我是985高校保研上的本校,怎么说呢,肯定会感到爽,但也有一些不甘心吧。
我当时已经决定考一所更好的学校,大三暑假没有回家上考研班,天天上自习就为了考上心仪的学校心仪的专业。
大四开学没多久,十一刚过,院里开始保研了。我当时人还在外地实习,辅导员打*让回来参加保研面试,只有一晚考虑时间,放弃就没机会了。
保研意味着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不用看书,不用考试,多爽啊。但是我们学校在985里比较普通,我一直想去的是一所一流大学,如果保研,可能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再去了。
我以为我会纠结,实际上并没有。我只是稍微考虑了下就连夜*票返回学校,第二天面试,第三天选好专业。
整个过程完全没有拖泥带水,就这么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现在看来,保研的好处就是大四过得太爽了,不用考研不用找工作,整天熬夜追剧,那段时间可能是我人生看电视最多的时候。
保研还有个好处就是研究生期间比较更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老师一般会比较喜欢本校保研的学生。
但是保研的坏处,至少在我身上,就是会让人进入舒适区从而放弃向上触摸。包括现在工作这种感觉都很明显,就是我已经习惯用更少的力气做一件事,就不太愿意去“拼命”,身上总是少了一股拼劲。
当然了,以上只是我自己的感受不代表所有保研的学生。
没有被保研过,没机会亲自体验那种感觉,但以自己的考研经历去揣度,想必那定是一种很爽的感觉。
保研的这种爽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考研准备工作极其漫长枯燥,是一个很消耗经济考验情绪磨练心智的持久战。搞到最后,很陆族多人都处于一种不疯魔不成活的状态;如果你们保研,不需要准备考研的笔试,大四课程又少,还没有找工作的压力,你就可以在无忧无虑无聊至极的生活中正悉羡玩玩山游游水,打自己喜欢的 游戏 ,看自己爱看的电影,顺便还可以和那些正在奋战考研却还不知结果的人比较一番,你想想这不爽吗?!
2、保研带来的确定让人开心。现在考研竞争是越来越剧烈,大有考研高考化的趋势。每年报名考研的人,经过辛苦的复习准备后,名落孙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怎么能让人不着急。
3、竞争压力的加大,让研究生考试备考时间变得越来越长。书生当年考研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选了一所一般的院校,复习大概十个月吧,当时是春节后回到学校好好玩了两个星期开始准备,春节前两三周考试吧。现在很多学生备考时间开始变得一年半,两年,有的学校甚至从入学就开始引导学生考研。而你能被保研的话,这样都不叫事儿,岂能不爽。
理科某天坑专业,某排名较后985保研到某排名较前985。
体验: 爽,没有考研压力。看着周围同学在拼命复习考研,感觉自己真幸运。但也是自己三年不断努力的结果,因为只要一放松就很难保研了(没拿够奖学金,有科目分数不够,外语不够,排名不够等等一项不行都不能保研)。但是大四也没闲着,由于这两个学校在同一个城市,所以大四这一年基本天天早上坐公交去读研学校做研究,晚上回本科学校。其实也没比考研同学轻松多少,只是早点接触相关研究课题罢了。
保研是一种很爽的感觉。
我记得大四那会,当我们在努力学习准备考研的时候,那些保研成功的同学悠哉悠哉的,既不用像我们这样天天去教师上自习学习,也不用像找工作的同学那样到处投简历,准备面试。他们就等着毕业答辩,然后读研深造了。
但是,他们举拍在保研之前也付出了努力,大一大二大三这三年,当我们在宿舍玩 游戏 的时候,他们却是在教室里学习,所以,老天爷都是公平的。
你不能只看到别人成功的光鲜,还得看到光鲜背后的辛勤付出
。
能够保研与没有保研的同学还有差别就是在经济方面,能够保研的同学都是学习好的,一般都会得各种奖学金,考研的同学还得花钱报各种培训班,一正一反相差上万元吧。
其实,我当年也可以保研,但是是定向的,只能被报送至某个被美国列入实体目录的学校。
但是当时年轻啊,觉得还不如自己的学校,就放弃了。排在我后边的同学递补了,硕博连读,毕业后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哈哈,当然我混得也还行,只不过考研的时候比较辛苦啊。
国内211 财经 院校小姐姐保研经历分享,附保研干货建议
我经历了考研、读博,也曾经做过10多年的大学教师。
教过的学生,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考研、保研的人很多了。
要说保研是什么体验,
对不同的人而言,体验差别还是蛮大的。
为了说清楚把保研成功的同学大致分为两类吧。
一类是有心栽花型;一类是无意插柳型。
1、有心栽花型
这类同学早就确定了读研究生的目标,
按照学校保研的具体指标要求,
提早做好了保研的规划。
对这类同学来说,
保研是目标导向,
为了实现目标大学期间采取的是严格的过程管理。
课程考核要达到绩点的基本要求,排名也要尽量靠前。
还要尽量参加一些 社会 实践活动,为保研加分。
对于这类学生而言是非常辛苦的。
就像西天取经一样,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真经,
当然,最终功德圆满,只不过成功来之不易。
这类学生的体验是笑中带泪,
成功的喜悦中也闪烁着泪光。
2、无意插柳型
所谓无意插柳,自然就是没有把保研,甚至读研究生当做自己的目标。
大学期间也没有刻意追求绩点等,但是成绩也不错。
等到学校组织保研的时候,也进入了考核名单。
这类同学如果保研成功,无疑是最爽的。
基本没有在三年中为了这个目标刻意奋斗,
没有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也不用经过艰苦的考研复习和激烈的考研竞争,
就这么不经意间保送成功。
能不开心吗,梦里都会笑醒,对不对。
不过保研成功的以有心栽花的为主。
无意插柳的毕竟是少数。
要想保研还要早做打算,做好准备!
教育问题,雷哥解答!
虽没体验过,但是也能想象到,肯定是欣喜若狂,抑制不住的激动,感到人间太温暖了,生活太美好了。
1.保研是一种不错的体验,尤其是985/双一流的高校。
2.考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考研变数太多,要经历初试+复试,考研的初试,一般在当年的12月月底。1月份出初试成绩。3-4月份复试,一般4月中下旬出复试结果,时间周期比较长,需要毅力、耐心、方法和坚持。
3.保研,前期向符合条件的高校提交资料,只有一场面试。一般11月份左右就知晓结果。不用准备笔试,可以省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做其他的事情。能直接保研去985高校,我觉得挺好的。要好好珍惜这个保研资格。
本人虽然当时没有最终赶上保研这趟列车,但是个人觉得,保研的同学“怎一个爽字了得”!
我本科在一个老牌985大学上学,运气不好,被调剂专业到了一个比较差的,但是努力一年将成绩弄到专业前三,大二的时候转专业到了我现在这个行业。但是,由于转专业的原因,大二需要补的课程有六门,一年内完成,造成学业比同级的人繁重很多,因此也将学习成绩给落下了。最终到保研排名的时候,全专业92人只排到了16名,然而就是这个名次,
恰恰刚好没有拿到保研名额,连外校的名额都没有拿到!
随后就只有辛辛苦苦考研了,但是看到身边保研的同学,我看到的是这些:
在我们每天早上早起去图书馆占座复习的时候,他们在玩 游戏 ;
在我们每天担心自己会不会考不上的时候,他们在社交把妹看电影;
在我们为了准备考研逃大四的课程的时候,他们在和老师们愉快的交流!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获得保研资格的同学,大四是非常爽的!大四上学期课程少,可以干各种自己喜欢的事,而不用担心,大四下学期因为导师确定,还可以好好搞搞科研,积累积累研一就可以发一篇文章啥的!而没有保上研究生的同学,就只有苦逼的考研了。
实际上, 保研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一点!
我随后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硕博连读。我那些保研的同学,也是硕博连读。按理说,大家应该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研一的时候,因为是考研上来的,所以自己紧迫感要强一些,出了一些成果,想赶在研二第一学期就转成博士。然而,结果却不是这样。
当在转博的时候,老板的一句话,直接让我切身体会到保研还有这种优势。老板说,研二上学期,
保研的同学先转博士!
所以,还在大学奋斗的亲们,努力给自己争取一个保研名额吧,好处多多,各种爽!
后悔没有选择保研,遗憾终身!
本科的大学离家一百多公里,很近,由于大学期间综合成绩排名前几名,当时学校找我,说给我一个保研的名额,同时毕业后就可以留校工作。学校提供的这个条件很好,但是当时的我心比天高,选择了一个更好的学校读研。记得父母当时说,你自己决定了就行。
后来去了更远的地方(离家六百公里)读研,毕业后又去了更远的(一千六百公里)的地方工作,然后生活。
我想很多在异乡工作的人都有同感,父母的朋友都在老家,不适用大城市的生活,所以只能每年抽空回家一两次去看望父母。命运已经把我推到了这里,已近中年,也没有放弃眼前一切回老家的勇气,有时候也鄙视自己无力改变现实的苟且。
如果当年我选择了保研,留在了大学当老师,工作惬意,有寒暑假,小城市的生活节奏也很慢,生活质量肯定比现在高。
如果当年我选择了保研,父母生病的时候,我开车两小时就能飞到他们身边;想父母的时候,抬脚就能回家。中国有句古话:父母在,不远游!那我便不再常常处于懊悔之中。
如果当年我选择了保研,我应该会和当年的初恋结婚,和一个懂得爱我、珍惜我的人幸福地生活。他当年和我在同一个城市,他已经在工作,对我一直百般照顾。我离开的时候,他说他会在那里等我五年,五年之后就不等了。后来,我再也没有遇到一个比他对我更好的人!很多事,错过了就是一生。
急求!!!211,985院校,本校有保研北大的资格,但是该生...
211院校推成绩在5%以内,985成绩在10%都可以保送北大的,也没有谁规定非第一名不可,所以楼主这样的担心还是杞人忧天的;建议你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无中生有;或许更多人认为你这是吃不到葡萄的一种嫉妒心理,自己上不去谁也别想上....这样的人太多了;看看下面的文章吧,给你醒个神
可怕的大学: 到底有多少人在校园里浪费青春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傲,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话。”
恢复高考33年来,中国共选拔了5438万名大学生。
千军万马过的不再是独木桥,大学也不再是从前的大学。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
它变得像混合了**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500亿元债务;*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而其行政管理、评估体系、课程、老师和学生,都出了问题。大学的定位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从教授到学生的造假舞弊令学术成为笑话。大学的腐败、两性和安全乱象总在社会新闻版出现。中国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这是可怕的事!少数好教师和好学生在此瑜不掩瑕,更多人的青春在此虚掷,梦想没来得及描绘就已挫败,这是可怕的事!大学不教新生代做“人”和做事,只教他们听话和考试,这是可怕的事!大学生相信关系和潜规则,甚于相信知识和能力,这是可怕的事!2010年,中国957万名考生参加了高考,其中657万人有机会成为大学新生。
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
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排名黑幕化、资源集权化、招生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败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教师妖魔化、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嫌穗机化……
简单归纳,即可得出出30个常遭舆论批判的大学之病。但即便中国的大学如同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神日益枯萎的病人,为了得到她的肯定,你仍心甘情愿押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你白以为用生命的前18年来支付这笔未来的幸福保证金实属必要,皆因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成家时丈母娘又需要这个指标,一张文凭足以拴住你芹模卜的一生。
山西临县因即将高考强制关闭网吧,全县网吧都在劫难逃;杭州有妈妈为让孩子好好学习开出千元工资,同时有小学生为学生周刊写出《搞好学习是我的生财之道》的“评论”。“考上大学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的大幅标语贴在小城的中学教学楼上,这条“出路”,仿佛全社会为你而设的一个赌局,你用快乐、自由、幻想与纯真投注,哪怕收获的是北大学生贬值到*猪肉的残酷结局。
这是中国大学的黑色幽默——这个人生必经的圈套越是“毁人不倦”,越显成就珍贵;这个圈套越是明显,拥戴者越多;这个圈套越是被你认清危害,你越是不得不进入。皆因这个圈套的布局者、参加者与受害者,老实说是人人有份。
大学已经功利化,因为你我的欲望都走向了最大化。当读大学成了一个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了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摧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命运?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2009年,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如是说。“耶鲁改变了我一生。”2010年,耶鲁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公开告自如是说。他要给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据说是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款最多的人。
两者皆拿一生的命运码空说事。杨元元的话让公众质问教育,张磊被公众质问为什么不给中国的母校捐款一好在,仍有天涯网友为他解围:“捐到耶鲁不一定能体现价值,但是捐到国内一定体现不出价值。”
2009年,重庆上万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了高考,湖北省2.6万学生放弃了高考:2010年,中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比200g年减少了65万_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个小故事,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
也许,全因我们与大学的关系早已改变。古时,彼此是家庭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919年以后,蔡元培要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时,学校自治,学生自由,彼此是朋友关系;1952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斯大林模式,大学其实是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螺丝钉,彼此是同事关系;1977年,关闭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大学得到了一批最有理想主义的追求者,彼此是恋爱关系;到了2010年,大学招生推动GDP、大学城建立拉动房地产,彼此早就成了交易关系。
当我们与大学失去了亲近如父子、知心如朋友的精神伦理,大学就只剩满足短期需要的供需关系——江苏省10年换了5个高考方案,50万考生的命运也跟随着朝令夕改;《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的热门专业转眼便成了“失业热门”,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是2007年至2D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
也许,全因中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阶层”严重缺货。北大和清华都未进亚洲大学排行榜前十同时,斯坦福大学校长有一个说法,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需20年。这是客气的说法,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批判中国大学:“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而在他看来,大学本应该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
当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培养精英的生产力——北京不少于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毕业后又沦为唐家岭的蚁族;《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也许,全因大学生只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在生命中最好的18年时光,他们为了考上大学,只学会了考试;考上大学后,他们为了找到工作,只学会了考证——父母、中小学与大学联手*了一个工具的输送带,最后这个“工具”会发现,他用18年学习的,全是以后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当太学让人才教育变得数据化,也就失去了改变命运的神秘力量——能力可以学分化,人格也可以证书化,道德也可以数据化:上海交大曾想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包括学业成绩单、能力证书,外加“人格证书”;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推出道德银行储蓄卡,分金卡、白金卡、钻石卡,做好事开证明就可以加积分——大学行政化的最大坏处,是官僚风气让学者变成了唯唯诺诺的花瓶;大学产业化的最大坏处,是以为才华和人格可以数字化。
我们都是大学的灾民
中国的中学生总是睡不着——一份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报告告诉我们,中国高中生的压力居四国之首,超过七成的中国学生情绪低落、烦躁,近半中国高中生“睡不着”。
中国的大学生还没有睡醒——大学生模仿小沈阳创作的大学版《不差钱》写道:“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_上午就过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下课了,但人没醒。人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人醒了[url=]\\\'\\\'[/url]但没下课。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上课了,但睡不着。”
这就是人生。对那些三四年后即沦为卡奴、房奴、婚奴、孩奴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大学不过是延时进入残酷社会的避难所,也是人生苦旅中最后的一个乐园——近有李咏不小心口吐真言:“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失过身,就白上了”;远有中国大学周边由邋遢饭馆、通宵网吧、廉价招待所、无证小诊所形成的堕落街。无数大好青年从室友手中接过第一根烟开始,本该厚德博学的大学时光,就沦为一部青春堕落史。
可惜好日子在大学毕业时就到了头。有分析指,2010年,至少有1000万应届毕业生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况。这个结局,让中国的父母被看作教育产业链上最盲目的投资者,中国的大学生被视为教育产业链上最大路货的低端产品。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如是说:“大学生是整个食物链最后的环节,没有选择空间。”
韩寒的博客《青春》算是一个解答:“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们混得都更惨,有混得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得好的女同学,那是嫁得好……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这不仅是施密德特眼中唯利是图的中国大学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人早已将“经济上的成功’视为“成功”的全部一拜金女会告诉男人,《非诚勿扰》就是“非钱勿扰”;市长会告诉市民,增加GDP一定可以提高你们的幸福感。
在这个欲望贲张的时代,大学时刻面对两难的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保持独立?这是一个寓言:16年前,
北京大学曾拥有一堵围墙,一边是假证件和盗版光盘贩子的聚集地,一边是诗人、学者与未名湖,当年围墙在争议声中被轰然推倒,在原来的墙基上建起了商业街;而16年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院的人仍必须持有白色的门卡,因为学院大铁门总是紧闭,没有门卡,绝对进不了大门。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说过,大学物理的围墙可以拆掉,“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因为没有了“精神围墙”,大学就无法满足人们对她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期盼,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问题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围墙”也正在倒塌。大学在电视宣传片中吹嘘的是它的建筑物,而不是它的人文精神;学生选择大学,选择的标准不是一个大学的教统,而是就业率的高低。
中国人有两个出身,一是家庭,一是大学。中国人对大学的执念,源于个人对身份的焦虑。当整个社会都认为读大学是成才标准,大学却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的失败;当孩子要提早告别童年的快乐、父母要牺牲全部积蓄、兄弟要放弃接受教育机会,才能让大学生读上一个找不着未来的大学,则是社会的**——我们对大学失望,是因为期望过高:我们对它期望过高,只是因为成本昂贵。
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需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但今时今日,大学是官场、商场、名利场、欢场、广场,是盲目扩张的流水线、靠人头计算利润的坏公司,是潜规则当道的小社会、官腔流行的小**、占地面积巨大的小城市,却唯独不是理想主义者心中的“大学”。
从小处说,大学应让一个人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从而改变个人命运;从大处说,大学应促进社会阶层之间进行垂直流动、缓解社会的阶层板结,从而改变国家命运——这正是中国的大学的最大失职之处:大学本应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力臂膀,但从什么时候起,虚胖多病的大学隐隐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保研率高的七类情况和保研十大注意事项(纯干货) - ...
保研干货 —保研率高的七类情况
一、“985”“211”保研率高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有强大的国家政策支持,也吸收了全国绝大部分优秀生源。他们大多设有教育部批准的研究生院、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以及数量庞大的人文、理科等人才培养基地。而这三者,在《教育部关于考研推免生的相关规定》中,是获得较高推免比例甚至自行增加推免名额的必备条件。
教育部明确规定,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羡雹衡保研比例一般为应届毕业生数的15%左右;在未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中,“211工程”高校保研比例为5%左右,非“211工程”高校为2%左右。经教育部确定设立人文、理科等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可按基地班招生人数的50%左右单独增加推免生名额;对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可适当增加推免生名额。
这一比例,在名牌高校中因为个别特殊原因,甚至会更高。在名校,出国机会如保送机会一样多,已然分流了部分优秀学生,其余绝大部分成绩中等且没挂科记录的学生,只要你有保研意愿,基本都可以如愿。
必须承认,在保研这场竞争中,“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学生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在起跑线就已经拥有天然的优势。
二、各校优势学科保研率高
在高校中,优势学科代表了一所高校最高的学术水平及办学水平,同时也基本上集结了高校所有最为有利的办学资源——生源、师资、教学设施、实验室。近年来,这些优势学科的基地班、实验班,除个别本硕连读的特殊情况外,其余大多都保持极高的保研率。比如,
山东大学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5个校级人才培养基地,这些基地班的学生保研比例达到40%—60%,其他专业保研比例一般在10%左右。
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基地班的学生保研率在50%以上。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基地班的生源质量及教育质量本身就比其他专业高出很多;另一方面,这些专业往往有数量众多的硕士点、博士点,招生数量多。在高校保研比例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基地班、实验班保研比例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会致使其他专业保研率降低。
三、基础学科保研率高
有这样一个说法:“基本上每一所大学都开设有中文专业。”言辞虽过夸张,但也从侧面论证了开设基础学科的院校数量。这类基础学科专业是高校标配专业,基本上所有的综合类院校、师范院校,甚至理工科院校都或多或少地开设有此类基础学科,且硕博点众多。
如果这些专业的学生对学校不是特别挑剔,保研成功的概率就会很高。加之基础学科大多为长线专业,多偏向理论研究,如文科的文学、历史、哲学,理工科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专业的学生从进入大学,基本上就被老师不停地灌输考研观念,而且随着近两年就业压力的加剧,读研趋势愈加明显
四、跨专业保研成为新趋势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保研和跨专业势不两立,因为之所以能取得保研资格,主要归功于其所学专业的优异成绩。其实跨专业保研并非没有可能。本科阶段基本属于通识教育,学生可以在一个专业中游刃有余地成为佼佼者,自然可以证明其学习能力,那么跨专业保研也就顺理成章了。同时,跨专业保研可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职场会更加游刃有余。
跨专业保研一般在同一学科门类中进行,当然,如果你在与本科相差甚远的某一个专业领域内表现出突出的能力,申请截然不同的专业也是可能的。2014年北京大学接收的推免生的专业跨度可谓五花八门,且本科学校也并非都兄做是“211”学校,甚至有二本学校。他们的跨专业选择也为大家提供了方向,可分析其专业的内在联系找到自己跨专业保研的切入点。
跨专业保研,英语成绩是一个硬性标准,因为只有它具有可比性。同时,如果有所跨专业相关的科研经验、辅修成绩、学术肆旁论文等,都会为你的成功推免增加砝码。
五、行业类高校受追捧
不仅“985工程”高校是保研学生选择的热门,业内领先的行业类院校也成为众多推免生的首选。这些行业类院校的优势专业在业内被认可程度高,毕业生就业率远高于综合类大学相同专业,如果兼具“985”与行业院校双重属性的院校则更加受追捧。当然,最美的姑娘收获最多的掌声,受追捧的仅限于此类院校中的王牌或优势专业,如果考生另辟蹊径,选择相对弱势专业,既可以提高保研成功率,同时又可以为自己选择热门城市创造更多的可能。近年来随着财经热、航天热的兴起,
中央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都成为推免生追逐的热门。
六、保研集中北上广
只要提起求学、就业,就必然无法绕开北上广。前几年曾吹响了“逃离北上广”的号角,现在逃离的人又纷纷逃了回来。毕竟,这里集中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工作机会,读研的几年时间可以拓宽视野,丰富阅历。
在院校选择方面,北京地区拥有26所“211工程”大学,上海有9所,广州有4所,选择余地颇大。同时,几乎所有以“中国”“中央”命名的国字号大学都集中在北京,如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戏剧学院等,这些学校或是不错的综合类大学,或者业内处于顶尖地位。而上海、广州一直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特别是经济、金融相关专业,很多高校的相关学院每年都是热门中的热门,如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等。
七、科研机构成为保研候选项
几年前,无论是考研还是保研,大家都只会将高校作为不二选择。即使科研院所提供再多的优惠条件,也无法打动考生的心。但这几年,随着考研压力的增大,这一形势有较大改观,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成为考生的候选项。
一般来说,科研院所科研经费足,录取概率相对较大,学生入学后奖助学金体系十分完善。在中科院更名为
中国科学院大学之前,中科院各所是报考热门,即使现在改为大学建制,对学生的报考和待遇也没有丝毫影响,仍然是国家的最高科研机构。此外,各类行业内顶尖的研究所,不仅向推免生抛出橄榄枝,还做出承诺,只要你愿意,很多科研院所都可以直接留所工作。而对于文科学生来说,从中央党校到各省党校、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到各省的社科院都是不错的选择。
保研干货—保研十大注意事项
一、关注保研政策变化及动态信息
关于保研政策同志们也都知道几个比较大的变化:不分内保外保、不分专硕学硕、鼓励跨专业报考,国家统一系统增加目标院校的自主性,保障院校的合法权益,而不是一味的倾向学生了。这样的政策看似给了所有学生一种更加公平的机会,提供了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平台,实则造成更加激烈的平台,直白来说就是:我对你基本上不限制什么,你行你就上,不行算了;这样至少会一定范围内重新洗牌,之前外保内保,专硕学硕、专业都非常固定,大家面临的威胁和竞争相对较小,保研确实挺安稳。反正名额是我的,你抢不走,百分百能保上。但是这样的政策实质上提供了一种更大的不确定性,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厌恶风险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而对一些成绩排名不是很靠前,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好,敢拼敢闯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机遇。因此这些政策的变化提供了*丝逆袭的可能。每年带学生的时候我都会遇到不少这样的案例。
二、善于解读院校公告里的灰*域
之前保研或者夏令营公告里,都会明确要求四六级成绩,211/985出身等等歧视性很明显的字眼。但是2015年开始好多学校都取消了对本科出身的限制,今年更是好多学校不明确要求英语四六级分数,只要求英语良好者。所以这些公告里只要没明说,对一些本科出身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其实是一种机遇。因为不明说就意味着不是硬性要求,那我们至少在不违法不违规的情况下获得同样的机会。但是很多学校对这点是不满的。去年跟中央财经大学的一个学院的院长交谈的时候,他就对这个表示的有点生气:之前都要求本科必须211,还要求六级成绩;今年全部不要求了。于是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入围的学生比较多,笔试面试变得更加激烈和惨不忍睹。这对那些本科很好的同学造成了一种不小的威胁,当然也提供了一种更加开放、透明、公平的机会。
三、准确定位自身——把握好替代性
不少学生都问我:老师我感觉我本科不怎么好,成绩排名一般,但是能拿到保研资格,但是我能参加哪些院校的夏令营实在不知道,我要海投吗?我相信遇到这些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到底要不要海投;反正都试试也没什么损失。其实这点我是不赞成的,去年一个男生凡是举行夏令营或者有保研的都投,丧心病狂到
中华女子学院也投了。应该有几十所吧,最后去了一所非常一般的院校。可能在同学们心目中投的越多成功的概率越大,但是不要忘了,最终你能否成功,跟你的专业知识,实力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而不是你增加基数,因为有些学校的水平你投的再多,也没丝毫入围的机会,反而浪费了好多精力以及各种担心。这里启道教育老师建议投3-5所是比较合理的。怎么选择院校呢,我认为参照下如下标准:
1.目标院校公布的要求我是否满足
2.所在本科院校之前的保研学生都去了哪些,政策刚改变,目标可以比之前的高。
3.能否找到目标院校的导师推荐
4.有没有其他重大的科研成果等
四、把自己的硬件合理排序
不少学生都问我老师我成绩排名不高,但是我有不少获奖能不能增加好感呢?这里就简单跟大家说下你们手里筹码的分量及排序:
1.专业/班级/年级排名,记得一定要有分子和分母,很多院校给出的公告都是前10%,百分之15%等这样的百分比形式。这个无无疑是最重要的,决定你能否拿到保研资格,决定了目标院校是否让你入营的最重要因素
2.英语水平:四级六级托福雅思等;硕士时候读的很多论文都要是英文的,很多项目、会议等都需要跟英语打交道。英语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你能帮导师干活的多少,这个当然很重要
3.论文、专利、竞赛成绩、创新项目等;这些东西分量的多少,跟你取得的级别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数学竞赛美赛的二三等奖、中国大学生建模竞赛的省一、二等奖;校级创新项目等充其量只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绝对起不了决定性作用。 论文一般的省级、国家级普刊分量一般。当然如果你有核心期刊,或者SCI等权威期刊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五、关于筛选流程
启道教育老师上面也说了,有的同学已经难道了入营通知,有的则依然两手空空。那么入营筛选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一般院校筛选分为两个步骤:
1.初选,这是由研招办工作人员来完成的,比较直接;一般学校定两个内部硬性标准:比如成绩前10%,六级460分以上;工作人员在筛选的时候就比较简单粗暴了,凡是不满足这两个硬性要求的,直接刷。其他的他们也不懂,更不会看。比较学生太多太多。
2.终选,第一轮筛选后,会把剩下人的资料转交给学科负责人,一般是副院长或者系住主任等,他们会有一个稍微综合点的判断,最终确定入营名单。
六、理性对待师兄师姐经验
很多同学特别特别迷恋经验这点无可厚非,但是每天花过多的时间去研究经验、找师兄师姐去问就做的有点过了。前两天一个学生给我分享了一份经验,跟我说:启道教育老师虽然我知道看经验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是他的逆袭给了我信心,让我感触颇深。启道教育老师在这里不是反对大家看经验贴,而是要理性对待。作为过来人,我深知当年在准备夏令营时候的心态、状态跟被录取后是完全不一样的。经验永远道不出那种切身实地的感受。只会轻描淡写做了什么。但是我认为真正重要的是那个过程带给大家的成长。所以写经验的人跟现在正在准备的你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别人的成功不能模仿,只能借鉴, 不要做下一个谁,就做第一个我。
七、良性竞争
老师我那个同学太坏了,排名比我高,我申请什么学校,他就申请什么学校;老师那谁谁又申请了某某学校;老师那谁谁貌似比我准备的充分,我竞争不过他怎么办?。。。。。每年这种类似的事不绝于耳。昨天晚上还在听到类似的案例,一个学生给我发来这样一条信息:老师,如果我否定了自己怎么办??当时我哭笑不得,还以为遇到什么大事了呢,一问原来是她感觉她一个同学比她优秀,比她准备的充分;关于这种情况启道教育老师解决不了,只能给两点建议:
1.你的竞争对手多的去了,把心放大点,不要只看到你们一个学校。
2.多关注点自己的事。你没那么多精力时刻关注别人。
3.唯“理性”和“淡定”不破
八、关于“模板”
昨天下午一个学生让我修改模板,我看了一下就再也不想看了,作为一个老师,看到这样的框架的文章实在太多了,当时立马就特别反感。第一个学生用的时候我感觉很好,第二个第三个也还行。但是当第二十个第三十个再用的时候估计十个人都想吐了。大家估计也知道考研英语的时候,只要看到是模板,立马0分;但是咱们现在的学生在写自我陈述的时候貌似没有别的方法,就是找模板。这个本身也没错,但是如果你不经过自己的加工,不结合自己的优势,就是原版,甚至话语都一样,无疑是弄巧承诺。研究生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所以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思考,把个人陈述做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九、关于专业基础、专业思维
关于这点大家都容易忽略,我跟不少专业第一的学生谈过。985的专业第一听上去挺吓人的。但是一谈到具体的专业思维和深度的时候,几乎是一问三不知。当然大学怎么度过的同志们心里也都清楚。但是保研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可能就是你三年来所积累的专业思维深度和学术底蕴。这里我特别强调下,不要光去注意那些形式上东西,各种包装,而忽略了本质上的东西。一定要把专业基础知识打扎实、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形成自己的想法,运用专业知识能分析实际问题至关重要。知识肯定是有威力,但是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威力是发挥不出来的。这里我特别说下我去年的一个学生(从
安徽大学参加夏令营到北京大学),刚开始是按照考研的强度准备的。大三上学期也就是十月份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我学习专业课。一点一滴脚踏实地积累思维。成了安大经济学院第一个通过夏令营进入北大的。
十、论报辅导班的必要性
启道教育老师从未隐瞒个人是做保研考研辅导培训的。但是加我的学生或者家长都知道,从来没有游说大家去报班。这个根据自己的需要。保研培训可能跟当时的*保险一样都认为没必要。随着保研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实有点像出国留学,不是我们做不好,而是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可能效果会更好,在选择自己理想的院校同时,能更好地规避风险。新东方等机构跟出国留学考试机构、国外各大院校都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同样咱们也有很多类似的合作。不是多么厉害,只是做的多了,唯手熟尔。最后祝愿大家都能进入自己理想的院校。
以上,就是金博宝188官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法学生保研院校排名前十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